曹定云:华胥氏是中华民族始祖之源

2019-04-16  来自: 陕西华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1723

曹定云


一、 华胥氏名称来由及其含义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传说最早的就是华胥氏:她是伏羲的母亲。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太昊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庖牺即伏羲。宋代《太平御览》卷七八引汉代《诗纬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清人梁玉绳在《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云:“华胥氏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因此,华胥氏是中华民族传说中最早的始祖。

华胥氏是部落之名,它存在的时间很长,地域也相当广泛。《列子·黄帝篇》记载:“〔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离)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河南淮阳县:《淮阳名胜》:“古时候我国西北的华胥氏之国,是华胥居住的地方。”据《太平环宇记》的记载,“蓝田为三皇旧居,境内有华胥陵。”根据这些记载,华胥氏所在地域应在今陕西境内。

陕西关中地区流传着许多有关华胥氏活动的遗迹。相传今西安市以东二十公里的兰田县有华胥镇。该镇以东二里许,有一条河叫“华胥河”。村中有一条被河水长期冲刷而形成的沟叫“华胥沟”。在沟内的崖畔上有一个窑洞,传说那是当年华胥氏“感虹”而妊娠伏羲和女娲的地方,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华胥窑”。在“华胥沟”北面里许,有一个自然形成的蓄水池的村庄叫雷庄,相传那是当年“雷泽”所在。此外,这里还有“三皇庙”遗址、轩辕黄帝游察古华胥国的纪念遗址。在今日之宋家村,至今还保留着刻有三皇功绩的古石碑:碑的上方铭刻“古华胥”三个阴文;左边刻“伏羲肇娠”;右边刻“黄帝梦游”等字。所有这些传说中的“遗迹”,在提示人们:这一带有可能曾是“华胥氏”氏族(部落)重要的生息之地。

“华胥氏”之名究竟是什么含义?这是需要弄清楚的。“华”就是“花”,“华”与“花”在古语中是相通的:《礼记·月令》:“〔季春之月〕桐始华。”《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上的“华”就是“花”。而“胥”与“须”也是相通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胥后令。”《索隐》:“按:胥须古人通用。”《荀子·君道》:“狂生者不胥时而落。”,《韩诗外传》:“胥作须。”《淮南子·说林》:“华乃大旱者不胥时落。”《文子·上德》:“胥作须。”而“须”、“ 鬚”为繁简字。《庄子·渔父》:“须眉交白。”《释文》:“须本亦作 鬚”。因此,华胥氏就是花须氏,亦即花 鬚 氏。

古代的部落或氏族都是以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自己的崇拜对像,用作自己的图腾。华胥氏就是用“花”作为图腾的。为甚么又称“华胥”呢?“华胥”就是“花须”,亦即“花蕊”。“华胥氏”就是“花蕊氏”,就是用“花蕊”作为图腾的氏族。原始社会的人们要生存,取决于两种生产:一、物质的生产,这是人们生存的基础;二、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在那个时代,氏族或部落的人越多,战胜自然的力量就越大,就愈能生存和发展。所以,原始社会的人们,最初的崇拜就是生殖崇拜,希望能多儿多女,家庭、氏族、部落的成员能大大发展。华胥氏氏族,希望自己的成员像花儿一样,不断地开花结果,发展壮大。这是华胥氏之所以崇拜“花蕊”的原因所在。因此,“华胥氏”就是“花蕊氏”,就是以“花蕊”为其图腾的氏族。

“华胥氏”所在氏族究竟与哪一个古代文化相联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在我国原始社会后期,亦即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上游,广泛分布着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为仰韶文化 。该文化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半坡类型彩陶中以“鱼”纹为主,突出对“鱼”的崇拜,其中的“人面鱼纹”应是炎帝部落的图腾标志【1】。而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彩陶中以花叶纹为主,突出对“花”的崇拜。对此,我过去文章中已有论述,今不再重复【2】。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彩陶以花叶纹为主,突出对花“花”的崇拜,说明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居民是“华胥氏”部落的成员;或者说是“华胥氏”部落的后裔。由于该类文化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分布相当广泛,故该类居民应是“华胥氏”部落后裔中的主体。

华胥氏

图一:大地湾华胥氏“女神像”


仰韶文化在黄河上游的分支是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1978——1982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该遗址属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此次发掘中,出土了一件珍贵的人头形彩陶瓶(见图一)【3】。该瓶高31.8厘米,瓶口部圆雕成人头像,垂肩发式,前额梳成“刘海”型,蒜头形鼻隆起,眼、鼻、耳均雕成小孔。这是典型的黄种人女性,庄重而美丽。瓶颈以下有三层花纹。这三层花纹实际就是花叶纹,同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花叶纹十分相似。这说明石岭下仰韶文化居民同华胥氏部落存在着血缘关系。

原始社会居民中的图腾崇拜,都是将所崇拜的动物或植物“人格化”。半坡类型仰韶文化居民崇拜“鱼”,就出现“人面鱼纹”图腾,那是炎帝部落的图腾标志【4】。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居民崇拜“花”,而在甘肃秦安大地湾石岭下类型仰韶文化中,却出现了“人首花身”彩陶瓶,这无疑是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居民的图腾崇拜标志。她是“花仙”、“花神”,实际就是“华胥氏”母祖的化身,是“华胥氏”氏族崇拜的“女神”像。


二、“华胥氏”后裔名称演变

华胥氏是我们民族之母,她繁衍的族群非常庞大。传说:她是伏羲、女娲的母亲;伏羲之后是“少典”;“少典”又生“炎帝、黄帝”。前面论述的以“花”为图案的文化,主要是“庙底沟类型文化”。而除庙底沟类型之外,还有其他的文化类型,诸如马家窑类型、后岗类型、大河村类型等等。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先民,并不与“华胥氏”后裔等同,它只是“后裔”之一。但这并不排除它是“后裔”中的主体,因为,在目前发现的仰韶文化各种类型中,庙底沟类型是主要类型,其影响面波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庙底沟”类型文化先民,主要是黄帝部落。而炎帝部落也是“华胥氏”后裔,但“炎帝彤鱼氏”主要崇拜“鱼”,以“鱼”作为其“图腾”【5】;“炎帝神农氏”主要崇拜“羊”,以“羊”作为其“图腾”【6】。这一部分族群同样是“华胥氏”的后裔,而且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是华胥氏后裔中的主体,因为是“同胞一母生”,最初就互有联系,是早期“部落联盟”的基石。在早期“部落联盟”中,炎帝部落一直是处于“首领”位置。这与生产方式有关:炎帝部落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生活方式相对稳定;而黄帝部落主要从事放牧,生活多处于流动状态。这种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身体素质。正是这一原因,炎黄阪泉之战中,黄帝能够战胜炎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阪泉之战”主要是“首领位置”之争,“战后”仍然是“联盟”关系,炎黄联合战蚩尤,就是最 好的例证。自此以后,炎帝部落主要向南方发展,演绎出炎帝烈山氏一系列神话和传说,这里就不多说了。

炎黄联盟是最早的部落联盟,或者说是最早的“部落联盟”中的主体。“炎黄联姻”这种事例就太多了,不可胜数。而这两大群体恰恰是早期“部落联盟”中最主要的两大群体,占有“联盟”中的绝大多数。因此,这个“联盟”群体的后裔就称为“炎黄子孙”。这就是“炎黄子孙”的来历。“炎黄子孙”是“华胥氏”后人中的主体。这个群体还有出现过其他的称呼,述说如下:

A.华族。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花卉形彩陶图案。这种花,是华胥氏先民的崇拜物,也是华胥氏氏族图腾的标志。因此,这个以“花蕊”为“图腾”的氏族,就是传说中的“华胥氏”,也是“华族”得名的来由。所谓“华族”,就是以“花蕊”为图腾的氏族。后来,凡“华胥氏”后裔、“炎黄子孙”后裔,都称为“华族”。

B.华夏。大禹是黄帝部落后裔,也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朝代——夏代的奠基人。夏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是今日之晋南、豫西、豫北、冀南、鲁西等地。这一大片土地上的人,基本上是“夏人”,也是“华胥氏”后裔,故称“华夏”。这是“华夏”一词的来由。由此可以看到,“华夏”所指就是最早的中原地域,它是“华”与“夏”的合称:“华”是代表“族属”;“夏”既代表“族属”,也表示“地域”。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代《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左传·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大约从春秋时候起,我国古籍上便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为“华夏族”。《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 

C.中华。由于“中华”与“中国”有密切的关联,故先从“中国”说起:“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铜器《何尊》,其铭文曰:“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里的“中国”就是指晋南、豫西、豫北这一片地方,这是最初“中国”的含义。“中国”一词也见于古代文献。《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注》:“中国,京师也”。《尚书·周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这里的“中国”是指中原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所包含的范围超出中原,在不断地扩大。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又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自汉朝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如此,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中国”一词,既有“地域”概念,又有“族群”概念。

“中华”名称源自“中国”:因古代华夏族群都建都在黄河南北,族群主要聚居在中原(中国)大地上,处于“四方之中”,便以“中华”自称,这就是“中华”一词的来由。因此,“中华”一词实是地名与族群名称的叠加:“中”侧重自然(天),寓意天下之中;“华”侧重民族(华族)。因此,“中华”是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实体,它充分表现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华族群体的自尊与自爱,奋发与自强!

“中华”一词首先出现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若使游步于中华。”这时“中华”主要指曹魏统治下的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晋 桓温 《请还都洛阳疏》亦云:“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 这里的“中华”同样是指黄河流域中、下游。随着王朝的更替,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唐代韩偓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 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可见“中华”已指整个国家。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华胥氏后裔族群名称有过不同的变化:华族、华夏、中华。但万变不离其宗,离不开“华”字。“华”就是“花”,是“华胥氏”图腾标志物,表明是“华胥氏”后人。因此,“华”(花)是我们民族的“基因”,民族的“根”和“魂”。“华人”就是“华胥氏”的后人。1911年,孙 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中华民国,国名就冠以“中华”。1949年,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共 产党,创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同样冠以“中华”。2014年3月20日,印尼总统苏西洛签署第12号总统决定书,将在印尼的“华侨”、“华人”名称,由“支那”改称为“中华”;同时还决定,将“中国人民共和国”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他们用总统《决定书》的形式,正式使用“中华”名称,体现了对我们民族的尊重。


三、“华胥氏”是中华民族之源

“华胥氏”后裔族群,其名称如前面所述,叫“华族”、“华夏”、“中华”。汉朝以后,又称“汉族”。“汉族”是汉朝以后产生的新名词,它的含义比“华族”、“华夏”要宽,泛指在汉朝有效统治范围的族群。这一族群由于有着共同的语言和习惯,相对于周边不同语言和习惯的其他人群而言,自然是一个“群体”,又因为是在汉朝有效控制范围内,所以就叫“汉族”。这是“汉族”得名的来由。由于“汉族”的主体是原先的“华夏族”,故“汉族”也成为“华夏”、“华族”的代名词。实际上,二者并不完全等同:“汉族”的含义比“华族”、“华夏族”要广一些。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民族融合的必然产物。

“中华民族”是近代以来出现的新名词。它不同于以往的“华族”、“华夏族”;也不同于以往的“汉族”。它是指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所有民族,即中华大地上的人类文化共同体。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一名称的提出者,是中国近代史上风云人物梁启超。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 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在此基础上,1902年他又正式提出“中华民族”。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接着,又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1905年,梁启超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断然下结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7】,梁启超此时才真正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为一家。

“中华民族”一词一经提出,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留日中国学生所办的报刊,无论是《浙江潮》、《江苏》,还是《民报》、《国民报》、《童子世界》等等,都对中华民族的的含义展开了热列讨论。杨度等著 名的思想理论家也加入其中。1907年,杨度发表《金铁主义说》一文,认为:中华民族与其说是一个种族融合体,不如看做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文化的一体性、凝聚性和不可分割性造就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8】。杨度的解释颇具见地,比梁启超的解说更科学,更合理。经过梁、杨二位的解说,“中华民族”一词在中华大地上迅速传播,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并成为民族的凝聚力和骄傲。

“中华民族”的提出,是中华民族史上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它具有包容性、广泛性和凝聚性,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民族”一词提出后,“华胥氏”是否还是“中华民族”始祖呢?答案是肯定的:“华胥氏”仍然是“中华民族”始祖。理由如下:

第1、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族(汉族)始终是主体,占了人群中的绝大多数: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1133682501 人;其中汉族占91.96%,少数民族占8.04% 。

第二、“华胥氏”后裔中,不仅有“汉族”,也有其他族,例如藏族。古代藏人的祖先是“氐人”和“羌人”,而“氐人”崇拜“鱼”,“羌人”崇拜的是“羊”。他们分别是“炎帝彤鱼氏”和“炎帝神农氏”后裔。而《史记·五帝本纪》明确记载:“华胥氏生伏羲、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黄二帝”。这些文献记载就清楚地说明:古代藏族是华胥氏后人。他们尊“华胥氏”为始祖,是理所当然的,完全在情理之中。

本世纪初,在甘南藏族自治洲卓尼县木耳乡,出土了一件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瓶”。此瓶高24.5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7厘米。细泥质红陶。器皿平直内敛,唇壁厚0.3厘米,腹壁厚0.2l厘米【9】(见图二)。

华胥氏

图二:木耳乡华胥氏“女神像”


这件“人头形”彩陶瓶与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彩陶瓶”相比,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又有不同。相似之处是:都是中青年女性形象,属“黄种人”,其下身腹部饰仰韶文化花叶纹;不同之处是:头饰不一样,大地湾女性头发为“刘海型”,木耳乡女性头发分向两边;大地湾女性胖瘦适中,木耳乡女性显胖,年龄略大一些,耳边还带有“耳环”;身腹部所饰花纹不同:大地湾女性花纹分三层,每层都是典型的“仰韶文化”花叶纹,而木耳乡女性花纹分四层,每层是“变体花叶纹”,与前者区别较大。两相比较,虽然他们都是仰韶时期“华胥母祖”形像,但木耳乡“母祖”显得略粗糙一点,时代可能略晚。这种不同,应与华胥氏内部分支不同有关。

第三、“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不能说每一个“民族”都与“华胥氏”有血缘关系,但其中不少与华胥氏有联系。西南一带很多少数民族都崇拜伏羲、女娲。例如彝族、白族、苗族、黎族、水族、壮族、布衣族、仡佬族、佤族等等,尽管语言、风俗有所区别,但都崇拜伏羲、女娲,将伏羲、女娲作为自己的“始祖”。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记述述:“清初陆次云的《峒溪纤志》里面曾说: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女娲、伏羲位。”【10】。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伏羲、女娲”像,大多是“人首蛇身”。有意思的是:有人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也发现了“人头蛇身”像,那应该就是“伏羲、女娲”像,可见“伏羲、女娲”的影响有多远!“女娲氏”原初就是一个很大的部落。《山海经·大荒西经》云:“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大荒西经·女娲》郭璞注:“言女娲氏死而其肠化为此十神,处此野当道中也。”【11】。所谓“十神”,就是“女娲氏”中的“十个氏族”。“女娲氏”尚且如此,那“华胥氏”中的“氏族”就更多了。所以,跟“华胥氏”有血缘关系的氏族 ,不限于“华族”、“华夏族”,一定还有其他族。因此,“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很多都尊崇“华胥氏”为始祖,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

第四、“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有的民族与华胥氏没有直接“血缘关系”。例如“回族”,他们的祖先是从中东过来的,在中华大地上生活近千余年了。他们在与汉族和其他民族长期相处中,互相融合、互相帮助,建立了深厚的民族情感。回族除了在习惯上还保留自己的特点外,在语言和文字上基本上与汉族相同。这是“民族融合”的结果。大家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有着相同的理想和信念,互相帮助,互相依靠,构建成新的“人类文化共同体”。这个新的“人类文化共同体”就是“中华民族”。大家看过电影《回民支队》吧?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回族人民不分男女老少,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自己,保卫大中华。他们是堂堂正正的“中华儿女”,他们的事迹已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如今的“中华民族”,已经不是“汉满蒙回藏”,而是包括“汉满蒙回藏”在内的56个兄弟民族。大家都住在“中华大地”上,处于同一个“人类文化共同体”中,都是“一家人”。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有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我们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再过几十年,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之时,我们不要忘记:我们是“华胥氏”后人,我们在为“华胥氏”增辉,让“中华之光”普照世界的东方!

                          2018年12月13日于华威里寓所

 

【注  释】

【1】曹定云:《炎帝部落早期图腾初探》,载《炎帝、姜炎文化和谐社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7年8月;又见《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1期。

【2】曹定云:《晋南炎黄部落是古中国之源》,载《这里最早叫〈中国〉》,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年6月

【3】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1978——1982年发掘的主要收 获》,《文物》1983年11期。

【4】同【1】。

【5】同上。

【6】樊友刚主编:《炎帝神农探源》第104页。武汉出版社,2009年5月。

【7】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刊登在1905年《新民丛报》第65、66号。又见 《冰饮室合集·文集》第41,1989年中华书局出版。

【8】杨度:《金铁主义说》,刊登在1907年《中国新报》(月刊)上。又见《扬度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9】张强禄:《白龙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的初步研究》,《考古》2005年2期,第64页。

【10】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11】马昌仪:《古本山海经图说》第十六卷《大荒西经·女娲》第575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7月。


【作者简介】

曹定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

关键词: 华胥氏   中华民族   中华始祖   寻根溯源  

陕西华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电话: 029-82882888  15091894829

邮箱: huaxuwenhua@126.com

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陕西华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陕西印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XML 备案号:陕ICP备14008139号-1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