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胥梦 中国梦 ——论华胥文化在早日实现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

2019-04-16  来自: 陕西华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1851

杨东晨  杨瑾妃


2013年11月26日,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①又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②“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即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③他在视察陕西后,语重心长地指出:“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蓝田猿人、半坡遗址、轩辕黄帝陵等远古历史,有秦、汉、唐等十多个政权上下千年的建都史,有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以延安为中心的伟大革命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④更令国人惊喜的是,西安市“蓝田上陈遗址相关项目,入选‘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将人类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历史推前至距今212万年。”⑤习 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讲话,对陕西和全国人民都是精准教育和巨大鼓舞,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而奋斗!“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⑥在此振奋人心形势下,举办“华胥梦与中国梦高峰论坛”就显得更为重要和适时。现将我们向“论坛”提供的文章陈述如下,以与大家相交流。


一、道家记载和描绘的华胥国

从事传说时代人物研究的学者,都有越古的人物,往往记载其的书籍则越晚的感觉。最早的华胥氏之载,是战国时代人物的著作(托名者更晚)才有记载的。

1、道家创始人老子

谈庄子思想,就得先谈老子。关于老子的生平和事迹,需要专文论述,我们只能以《辞海》所综合之辞,作以简述。释曰:“老子,相传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书中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认为‘道’是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所以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可以解释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着‘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 对的本体的意义。《老子》书中包括着某些朴素辩证法因素。他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并意识到对立面的转化”。“老子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来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又释:“《老子》,书名。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道家的主要经典。”“该书可能编定于战国初期,基本上仍保留了老子本人的思想。”老子被后世形成的道教尊奉为始祖。

2、继承和发展老子学说的庄子

庄子的事迹,同老子一样丰富。《辞海》云:“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蓝河侯(官名),但拒绝了楚威王的厚币礼聘。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因素。但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 界限差别的),达到‘万物皆一也’(即万物也应该是齐一的,无差别的)的见解。他看到一切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其著作《庄子》,亦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原有52篇,保留下来的只有32篇。《辞海》释:《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并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认识”。

3、道家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在我国历史上,最初的含义是指“道”教化“众生的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诸子百家都曾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及佛教等,都曾自命或被认作是道教”。道与东汉后期兴起的“道教”含义不同。后者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沿袭方仙道、黄老道的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以‘道’为最高信仰,相信人通过某种实践经过一定修炼有可能长生不死、成为神仙的中国本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奉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对其进行了宗教性的阐释。”庄子“安时处世、逍遥自得”思想,对道教信徒也是一种心理安慰和修道方法。这也就是说,所谓道家,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思想流派,以老聃(老子)和庄周(庄子)为代表。所谓道教,即我国主要宗教之一,创立于东汉时期。道教的庙宇,一般称为“观”。

4、庄周对华胥国的描述

庄子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思想深遂宏阔,哲理涵盖古今。寓言想象奇异,含义深刻丰富。从风格而论,看破风尘,嘻笑怒骂,无拘无束,不求功名利禄,淡视生死荣辱。《庄子》外篇《胠箧》云:“子独不知至德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译为今日语,就是庄子说:“你不知道德行最盛的时代吗?在以前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的时代,人民用结绳的方法记事。饮食是美味的,衣服是漂亮美观的,风俗习惯是快乐的,居住的条件舒适,相邻的国家互相可以看见,鸡和犬的叫声都能够听到,但是百性直到老死都不互相来往。这样的时代,是真正的太平时代。”不言而喻,这是庄子“安时处顺,逍遥自得”思想的真实流露。我们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庄子将夏朝以前的传说人物,还没有时空概念,不分时代、不分先后地罗列在一起。外篇的《马蹄篇》又进一步曰:“夫赫胥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以今日语就是说,“在上古赫胥氏帝王的时代,人民安居但不知该做些什么,悠闲的游行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嘴里含着食物嬉戏玩耍,挺腹叠腹的遨游,人民能做的事情只有这些。”⑩这里记述华胥氏的事迹较少,相当于母系氏族公社或部落晚期的一些生活情景。

5、列御寇对黄帝梦见之华胥国的记载

列子是尊称,名字为列御寇(今河南新郑人),生卒年失载,为战国时代人。相传《列子》一书,为其所撰,以道家人士而著 名。《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列子》8篇,早已失传。今存世的《列子》一书,一般认为可能是晋代(266—316)人的著作。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及神话传说。注释本《列子》,系晋代人张湛所注解。唐玄天宝元年(742),诏告《列子》为《冲虚真经》,成为道教的经典书之一。《列子·黄帝》篇曰:“华胥之国在弇州之北(今甘肃天水南),台州(一说指浙江临海县,一说在天水南,应以后说为是)之南,不知斯(距)齐国(都城在今山东淄博市旧临淄)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师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已,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所挞无伤痛,指擿无痛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硋(碍)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异。”这仍是道家想象中的自由自在的平等国家。


二、华胥氏的故里和迁布地区

以《老子》《庄子》《列子》为代表的老庄思想,把“道”作为世界的本源,或称其为道家。处于春秋末期、战国中期之道家所述的华胥国(实为氏族部落),为华夏(亦称中华)民族寻到了最早的祖先,即始祖母(亦称始母亲)、始祖父(或称始父亲,那时的先民只知母,不知父,生活是很艰苦的),距今约10000至8000年。即一直是华胥氏、燧人氏为称号的母系氏族公社或部落,相继沿用“华胥”之号,延续了两千年,并非他们夫妇活了两千年。

1、华胥氏故里是多元的

魏晋时代人皇甫谧(215—282),早年丧父,由母亲扶养并拜师求学。幼名静,字士安,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人。先拜坦席为师习儒学,中年患风痺病后又研读药书,著药书《甲乙经》。之后,又相继著《帝王世纪》《高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等。《帝王世纪》云:“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郭璞注引《河图》云:“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牺。”雷泽有多处,分布地域广,涉及到今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及浙江等省,详见《中华文明探源》。

2、华胥氏故里在陕西蓝田县

在华胥故里多元说中,我们赞同在今陕西蓝田县华胥镇之说。晋代王嘉《拾遗记》云:“春皇者,庖羲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  其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妊,历十二年,而生庖牺。”宋敏求《长安志》引后魏《风土记》云:骊山“西有尊卢氏冢,次北有女娲氏谷,则知此地是三皇旧居之所。”宋代《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六“蓝田县”条曰:“蓝田卫三皇旧居,境内有三皇故居。”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引《三秦纪》云:“骊山(今西安市临潼区与蓝田县之间)巅有三皇庙,不斋戒而往,即风雨迷道”,“又呼人祖庙”。清代吴乘权《纲鉴易知录》载:“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今蓝田县华胥镇),生帝(伏羲氏)于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陕西通志》载:“三皇祠在蓝田县北三十里,祀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盖伏羲氏、女娲氏皆华胥氏所出,故祀于故里。”《蓝田县志》载:“蓝田县内有华胥陵,是称三皇故居(陵在今华胥镇北孟岩村)。”“在紧靠村子西边也是华胥沟,而越过华胥沟就是宋家村(旧称宋家圪瘩)”,与“华胥渚(华胥之洲)十分吻合。当地流传着一种传说,此地即华胥怀孕后栖息之地”。“在宋家村南塬有一座古庙名为‘三皇庙’,曾经有石碑刻文:‘古华胥伏羲肇娠也’等字样。与《宋书·符瑞志》的记载相近。”肖海波等《寻根华胥》说:蓝田县“今华胥镇红河下游有娲氏村。而红河在史书上被称为女娲沟。白鹿原上李华村的原名就是女娲村。”女娲为华胥氏所生,以其名称呼沟或村,是合乎情理的。庄子描写道德的最盛时代,从马克思主义史学与我国19世纪20年代兴起的新考古学看,大体可与母系氏族社会中期状况相结合。氏族或部落长由“民主议事会”推选,没有贵贱、高低之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其首领代代相传,均用一个号。

列子描绘的“华胥之国”,是在黄帝的梦里出现的,道家色彩更浓一些。这是因为在战国中期后,因对“道”的认识产生分歧,从而又形成了“黄老”学派,可以《管子》为代表。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宇庙、社会和人生领悟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呈现出了不朽的价值与活力。”因此,中华始祖母(或从文化角度称母亲)故里的在蓝田,不仅使蓝田的地位、知名度在海、内外大为提高,而且为中国文明起源也找到了根寻到了魂。

3、华胥和燧人氏联姻后又向渭水中上游迁徙

华胥氏成为氏族部落首领后,率部分族民沿渭水向西迁徙,扩大地域。宋代《太平御览》引《遁甲开山图》曰:“仇夷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孝经·钩命诀》云:“华胥履迹,怪生皇牺。”华胥成年长大而被推举为氏族部落首领后,沿渭水向西发展,途经今甘肃华池县,并在那里往了一段时间,且燧人氏当亦同往。《清一统志》卷201《平凉府志》载:“华岭山,在华亭县东五十里,山多桦树。”又载“华尖山,在华亭县西北二里,县居山之麓”。县旁有华亭川,隋朝曾在此设华亭县。华亭川以北称华阳,以南为姜水。这些以“华”字的称谓地方,均在今甘肃平凉市。《元和郡县志》云:“华池县因县西华池水为名。”华池水上游名,荔原川,一名清水河,南注入北洛水,隋朝在此置华池县。今华池县南为合水县,县城所在地名为华池镇。华池县西南庆阳市政府所在地一带,有花坡、花村原、华乐镇等。甘肃庆阳、平凉地区(今均为市)的这些以“华”或“花”的地方,何光岳考证:“华与花同,华胥氏当以花为图腾而得名”,当“因华胥氏”或其“一支迁此”而得名。华胥氏带族人又迁于今甘肃秦安县西北汉朝的显亲城。《河图握矩起》载:“燧人之世,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于成纪。”《诗纬·含神雾》云:“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帝王世纪》云:“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生伏羲,长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三坟》云:“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风姓也。”《通志·三皇纪》引《春秋世谱》载:“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成纪县,西汉置,治所在今甘肃静宁县西南治平河西岸。北魏废,北周复设。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5),迁治所于今甘肃秦安县西北汉代的显亲城。北宋时又迁治所于今甘肃天水市。这也就是今“伏羲和女娲”生地(故里)“三处”争论的根据和理由。仔细分析,其实并不矛盾,是历代治所或区划所致。从考古材料分析,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的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秦安县五营乡境内的清水河谷及南岸山坡上,总面积110平方米。截止目前,共揭露面积达到13700平方米,清理房240座,灰坑和窑穴342个,墓葬、窑址38座,壕沟6条,出土文物8000余件。其中第一阶段(8000—7300年)的早期,约相当于华胥时代的早期。便又带领部分族人返回故里。

4、东返与定居华胥之渚后形成的华之称

华胥氏带领部分族人东返故里(今陕西蓝田县华胥镇)的路线,很难详细描述。大体说当是从甘肃天水沿今清水县,陕西陇县、宝鸡、咸阳等地。华胥或其袭号的部落不断繁衍、生息及迁徙,形成黄河流域及江南一带,都有不少以“华”相称的地方。《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将其归为“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区系。说其“大致西起甘肃东部,东至河南中部的郑州,中间穿过陕西关中(渭河盆地)。”从八千多年前大地湾一期出土的碳化黍可知,华胥为首领的母系氏族公社或部落先民,已会种植黍,即现出了原始农业,比以狩猎、捕鱼业为生前进了一大步。陕西宝鸡8000年前的关桃园遗址、7000多年前的北首岭遗址,渭南地区的老官台等7000多年前的前仰韶文化遗址,大体可与传说10多代华胥(氏族或部落首代代袭一个号)部落相比附。华胥氏带部分族民东返,又形成华阳、华山(又名太华山,旁边有少华山)等,均因华胥(族人)从成纪返回故乡的路经或宿地而得名。《炎黄源流史》综述:“华山乃因华胥氏迁此而得名。汉于华山之北置华阴县(今为市),今县城南有掌华山,华山南有华阳乡。华县(今华州市)西有临潼华清池,旁有华清宫。华县北邻大荔县的东北,有华原。华山之南为商州(今为商洛市),也称华阳”。胡渭《禹贡锥指》曰:“华阳,今商州之地也。《山海经》有阳华之山,即华阳。秦宣太后弟芈封华阳郡,昭王立太子爱姬为华阳夫人,皆此地。其地有华阳川,即古阳华薮,盖薮因此得名,山、薮并在华山之阳,正禹贡之华阳也。”这些以“华”相称的原因比较复杂,年代也早晚不一,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但是,以人名或族名由来而论,应是始于“华胥氏”之“华”。甚至东南亚以“华”相称的地方,也是如此。总之,追根溯源,以“华”而称者,大都与“华胥氏”名称有关,不多叙。


三、始祖母华胥氏的贡献和影响

华胥氏是8000多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或部落首领,也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她的事迹虽然记载很少,但我们结合考古材料,也能找到其一些事迹和重要贡献。

1、华胥氏是华夏之称的创始人

关于“华夏”之称,《辞海》释:“古代汉族自称华夏,我国因称中华,省称华,如华侨、华北”。又释:“古代汉族的自称,亦作‘诸夏’。‘华’意为‘荣’(《说文·华部》),‘夏’意为‘中国之人’(《说文·又部》,‘中国’是中原的意思。古人常以‘夏’和‘蛮夷’或‘裔’对称,《书·尧典》:‘蛮夷猾夏。’郑玄注:‘猾夏,侵略中国也’(《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古人又常以‘华’和‘夷’对称”。又云:“华夏连称出现较迟,何晏《景福殿赋》:‘总神灵之祐,集华夏至欢’。”《吕思勉读史札记·华胥氏》云:“华胥之名,当有所本,疑即《庄子·马蹄篇》之赫胥氏也。下文言姑射山,亦即《逍遥 游篇》之藐姑射山,其证。”王献唐云:“《庄子》书中又有赫胥氏,注者谓炎帝。赫华纽音俱通,赫胥即华胥。华胥为东方伏羲之旧族,散居泗水一带。泗水、曲阜接壤,并在一方。族之所居,亦以华胥为号。神农即居大庭,附近之华胥,并在区宇,就近徙居,本无定所。后人更以所居之华庭呼为华胥,易字为赫胥,更无不合。”即赫胥氏、华胥氏为一人。章大炎《太炎文录·别录》云:“华夏一名由华山、夏水二名而来”。改革开放以后,在各学科不断创新下,有的学者又认为华胥之华“同花,含有美好、光彩、声色、风采等义” ⒅ “华胥氏是太伏羲氏之母,也是华夏——汉族的祖先,她处于原始社会中的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华夏族之得名,乃由华胥氏及其嫡裔夏人所构成,历来对夏人研究得很多,并公认夏乃华夏人和其嫡裔汉人的祖先,却很少对华夏族的始祖母华胥氏进行研究,必须认识到,首先有华胥氏,然后才有夏人。”“灭商后,炎黄族系与东夷族系大多在中原地区融合,仍以炎黄固有的华夏为主称,称为华夏族。以后发展成为汉族,故汉族自称华族、华人,意为高雅、优秀、美好的民族”。 

2、植物和鸟类以中华而名者与华胥氏名字有一定关系

华夏之“华”以华胥氏之“华”(花)有着直接关系,前已述。从古至今,在以“中华”相称的植物,无疑与华(花)胥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祁云枝说:“草木王国里,有很多名字中带有‘中华’二字的植物,听起来亲切,细究起来独特,它们大部分原产中国或是中国特有种,所以才有幸冠以‘中华’之名。如中华猴桃(留洋海外)、中华水韭(植物界的大 熊猫)、中华结缕草、中华桫 椤(植物活化石)、中华秋海棠、中华青英叶”等。这些天下名花,以“中华桫 椤”的历史最为悠久,距今已3亿多年。可能华胥氏之“华”(花)的得名,受到了此花影响。其它花的得名,因多大都晚于华胥时代,故可以说是从“华胥”或其部落的图腾崇拜“花”而名。无独有偶,“鸟类中有‘中华’的也很多,部分英文名以单词开头。即便不是中国特有种,也大多生活在中国,秦岭也有分布”。主要有“中华鹪鹩、中华短翅茑、中华仙鹟、中华攀雀、画眉(英译称中华画眉)、中华拟啄木鸟”等。21)

3、从年代和学术研究论华胥氏应是始祖母

华胥氏是各类文献中记载最早的祖先,也是有名字、有事迹的首位氏族或部落的首领,故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夏、华人之名,也均以华胥氏的称号而得。《遁甲开山图》《易系辞传》疏等引的10余代,均系华胥、燧人氏之“子”伏羲氏和女娲氏的子孙,足以证明华胥氏是中华民族惟一的始祖母。尽管今日的55个少数民族形成史有早有晚,但追根问祖,皆与汉族一样,始祖母均为华胥氏的后裔。

4、从文化和旅游事业谈母亲节

自从20世纪末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炎黄文化研究所”所长何光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马世之等引荐,担任“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他们二人亦副会长,近年已去世)后,便由从“炎黄”的研究上推到了“华胥氏”,且均尊华胥氏是中华民族“始祖母”。被尊奉为中华民族“母亲”者,一般认为是伏羲氏之妻、“抟土造人”的女娲氏,又被民间世代流传或敬奉为“生育神”或“送子娘娘”。

“三皇”的继承者是“五帝”,黄帝则又列于“五帝”之首,也是我国父系氏族社会的首位代表人物,更是统一天下,建立“华夏”一统的“首帝”,被尊奉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的肇始人。他的元妃嫘祖,以发明养蚕、缫丝、制衣,使先民不受风寒等,被先民尊奉为“母亲”。近些年,已有几处(如四川盐城等)从发展旅游经济而举办“母亲节”的。

自从习 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宏伟目标后,各地凡有养蚕、丝织业者,大都又将“蚕神”嫘祖敬奉为“丝绸之祖”,如陕西石泉县、甘肃成县及河南睢县等。

西安市蓝田县是华胥氏的故里和陵墓之地,西安市华胥文化研究会决定举办“母亲节”,以宣扬华胥文化,进一步促进经济大发展,早日实现小康社会。我表示热烈赞成和拥护!但从学术研究和观点而论,我们仍坚持和赞成“华胥是中华始祖母”的观点。

综上所述,中华始祖母华胥氏的故里和陵墓,均在世界闻名之“蓝田人”、“上陈人”的故地蓝田县,地位之高,影响之大,令人惊叹!西安市华胥文化研究会,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由陕西华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将在全国人民学习,贯彻十三届“人大”、“政协”二次会议精神,响应省委、省政府“追赶超越”,全 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奋进形势下,定于4月6日隆重举办“华胥梦与中国梦高峰论坛”。此举不仅对“公司”声望的远播和事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得到学术支撑和县、市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也是将原始社会的“华胥梦”与当代“中国梦”相结合的一次理论性探讨和尝试。对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说,更是为陕西华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蓝田县人民,乃至海内外华人“立德立言”的践行之举。习 近平主席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博,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古人做学问,特别注重‘经世致用’。今天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更要强调‘管用’,做人民需要的学问。做人民需要的学问,就得走出书斋,走进实践,为人民“立德立言”。22)习 近平主席又语重心长地鼓励文艺、社会科学界人士,“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博,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现人民,用明德引 领风尚”。22)我们衷心祝贺“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蓝田县在全省“追赶超越”中早日建成小康社会;陕西华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早日进入国家先进企业之列;将以“华胥氏”为代表的“中华母亲节”举办成功。总而言之,在习 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特色思想指引下,认真学习“人大”、“政协”两会文件,领会精神实质,大力弘扬华胥文化,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而不懈奋斗!

2019年3月20日   

【注释】

①习 近平:《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2013年11月26日摘要;摘自:新华社济南11月28日电),陕西省文物局编:《学习习 近平总书记有关历史文物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内部学习材料),2015年3月第39页。

②习 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2012年11月29日摘录,摘自新华网北京11月29日电),同注①,第4页。

③习 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摘录;摘自新华网巴黎3月27日电),同注①,第22页。

④习 近平:《在陕西视察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根据有关新闻稿和汇报稿整理),同注①,第36页。

⑤张潇(记者):《蓝田上陈遗址相关项目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西安晚报》,2019年3月2日第3版,总标题是: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揭晓,蓝田上陈遗址相关项目入选,将人类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历史推前至距今212万年。

⑥肖伟光:《做人民需要的学问》,《人民日报》,2019年3月8日,第7版。

⑦王飞鸿等主编:《中国文明简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版,第326页。

⑧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1页《引言》。

⑨⑩庄周著、陈涛编著:《庄子》,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版,2013年第2次印刷,第115、109页。

⑾杨东晨:《中华文明探源》,西安: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7年6月第1版,第81—85页。

⑿肖海波、许丽娜:《寻根华胥》,《西安晚报》,2006年2月17日第9版。

⒀⒁何光岳:《炎黄源流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8、8页。

⒂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6月,北京第1版,第63页。

⒃何光岳:《炎黄源流史》,第17页。

⒄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7月第1版,第417、418页。

⒅⒆何光岳:《炎黄源流史》,第1、11—12页。

⒇祁云枝:《中华之名的它们》,《华商报》,2019年3月5日,A08《华商·它世界》。

(21)宁峰:《中华之名的它们·鸟类篇》、《华商报》,2019年3月19日,A08《华商·它世界》。

(22)肖伟光:《做人民需要的学问》,《人民日报》,2019年3月8日第7版,理论。

 

【作者简介】    

杨东晨,1941年4月15日生,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人,九三学社成员。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馆员(原图书资料室副主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原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甘肃省轩辕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等。主要从事先秦、秦汉史及其文物考古研究。

杨瑾妃,女,1993年7月生,西安市人,澳门大学在读研究生。

陕西华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电话: 029-82882888  15091894829

邮箱: huaxuwenhua@126.com

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陕西华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陕西印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XML 备案号:陕ICP备14008139号-1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