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始祖母华胥氏的重要地位和事迹
杨东晨
古今史学家对华胥氏的研究,一直未中断过。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挖掘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事业、振兴经济热潮的兴起和发展,古史传说时代的人物备受重视,华胥氏也是其中之一。从目前研究的情况看,一般认为她是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早期的氏族部落代表人物,氏族部落延续时间很长,一直到仰韶文化前(约6500或6000年前)。华胥氏的代系较多,世代均以华胥氏为号,事迹也都记在她的名下,难以逐代论述。我们所探讨的中华始祖母,指的是《列子》《庄子》所载的华胥氏,距今约8050年前。
一、论多元华胥氏故里和陵地之说中应以蓝田县为确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列御寇(今河南新郑市人)著,《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庄子》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庄周(前369—前286)著,多采用寓言故事,想象丰富。又因为他们都是后世道教尊奉的祖先,所以对他们记述的华胥故事,在流传中形成了涉及9省15处生地和2处陵地的文化现象。
1、生于华胥国之说
《列子·黄帝》篇云:“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距)齐国(中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师)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 擿无痟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硋(碍)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庄子·马蹄)篇云:“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赫即华的音转,一说赫胥是华胥之别称。这个自由自在、相互平等的华胥之国(应是氏族部落),正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真实反映。弇州(州名、山名)和台州的地望说法较多,因而“华胥之国”也有12处之说。
(1)今山东章丘县说
台州,《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与《哀公十四年》,均曰在齐地(今山东博山县)。台同邰、骀,《左传·哀公六年》云:邰在今山东章丘县。《大清一统志》载:“章丘县西朝阳故城有赫胥墓。”既然华胥之墓在此,那么这个华胥国(即部落)也就在今山东章丘县,华胥亦自然生于此。
(2)今山西汾水流域说
《左传·昭公元年》云:“汾川”,“则台骀汾神也。”《论衡》写作台台。《路史·后纪四》称默台、墨台,即台骀。今山西汾水流域的侯马市有骀神庙,其他县市也各有台、骀之地名。因而有的学者认为“华胥之国”在山西南部,华胥生于此。
(3)今河南新郑和新密市之间说
《拾遗记》载:伏羲“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因河南新密市与新郑市之间古有“华阳国”(即华胥之国),故有的学者认为华胥生于此。
(4)今陕西咸阳和宝鸡市说
《史记·五帝本纪》云:“封弃于邰。”《正义》引《括地志》云:“故嫠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州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国,后稷所封也。”邰城,在今陕西咸阳市杨陵区,遂有学者认为古华胥国在此,亦生于此。另一说是华胥氏生于今陕西宝鸡市南的天台山。
(5)今甘肃西和县说
弇州,在崦嵫山一带。《山海经·西山经》云:“鸟鼠同穴山”,“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毕沅注:“字当作弇兹。”新编《辞源》释:“崦嵫,山名,在甘肃省天水县西,古代神话说是日入之处。”赵逵夫先生考证:崦嵫之山,正当今西和县以北的嶓冢山。遂有学者认为华胥之国在今西和县一带,华胥生于此。
(6)今青海省青海湖旁说
屈原《离骚·远游》云:“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王逸注:“不周,山名,在昆仑西北。”《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赵逵夫先生曰:“就战国时期神话传说中不周山之原型言之,当指祁连山西端今甘肃省敦煌县以南当金山口两面之山(阿尔金山主峰与党河南山)。”②“西海”泛指甘肃以西的湖泊,有的学者认为是青海湖。于是便说:“在西北海外,有一个华胥国。这是一个人间乐土,居住着一些半人半神的人”③。华胥氏族在这一带,自然也就生于此。
(7)今四川成都盆地说
胡太玉《破译(山海经)》云:“《列子·黄帝》篇中所描述的‘华胥之国’,正如‘都广之野’一般,是一片人间乐园”。“我们认为华胥之国就是古代的天府之国。”④因而华胥氏族部落的居地在今成都盆地。
(8)今浙江临海县说
《辞海》云:“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海州为台州,以境北天台山得名。治所在临海。”遂有华胥国在今浙江临海县之说,即华胥生于此。
(9)今江苏太仓和太湖旁说
《辞海》云:“弇山,古国名。明王世贞在其家乡太仓州(今江苏太仓)所筑。因广七十余亩,中迭二峰,名上弇、中弇、下弇,极园亭林之胜。所以弇山为太仓的别称。”遂有华胥生于太仓县之说,传说太湖一带古有华胥山,遂有华胥氏生于此之说。
2、生于雷泽之说
《辞海》云:“雷泽,古泽名,即‘雷夏’。一名雷水。在今山西永济南。源出雷首山,南流入黄河。相传为‘舜渔雷泽’之处,实因水有雷名,强为牵合”;“古县名。治所在今山东菏泽东北。因雷夏泽得名。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金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废入鄄城县。”因对雷泽的地望认识分歧,遂有多处华胥氏生地之说。
(1)雷泽涉及的地方
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诗纬·含神雾》云:“大人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淮南子·地形训》云:“雷泽有神,龙身人头,鼓其腹而熙。”《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山海经》云:“鼓其腹则雷。”《尚书·禹贡》云:“雷夏即泽。”《周礼》注:“雷泽在成阳。”《汉书·地理志》云:“济阴郡成阳,雷泽在其北。”即雷泽在今山东菏泽市北的鄄城县,成阳在今鄄城县西。古代雷泽水域宽广,涉及今山东鄄城、河南范县、濮阳,因而有华胥故里分别在这三县之说。还因山西永济有雷泽地名及水名,故又有华胥故里在永济之说。
(2)雷泽在吴西之说
《山海经·海内东经》云:“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在吴西。”“吴西”,一般指的吴国都城(在今江苏省苏州)之西,因而有人认为华胥故里在苏州之西。一说在太湖。
柯扬先生提出雷泽可能指仇池(又写作仇夷)山的别称⑤。马世之先生依此考证:陕西宝鸡市陈仓区西的岳山又称吴山,仇池山(今甘肃西和县)在其西,正好与《山海经》之说相符合⑥。《仇池记》云:“仇池百顷,周回九千四十步,天形四方,壁立千仞。”百顷大湖,自然是个大泽。遂有华胥国在此之说。
(3)雷泽在四川之说
有的学者说:“联系到四川彭山县发现的恐龙足印化石”,“华胥履的大迹,正是恐龙足印”。“雷泽”即“华泽”,“华胥国就是古代的天府之国”。“四川时有大湖,有可能就是华泽”。“四川(包括汉中)称为华阳,其间有华山,表明华泽也在这中间”,因而华胥是生在四川⑦。
3、生于九河之说
《拾遗记》载伏羲氏曰:“华胥九河神女,以生余也。”《辞海》云:“《书·禹贡》记载当时黄河流至河北平原后‘又北播为九河’,据《尔雅·释水》说是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挈、钩盘、鬲津等九条河,今已不能确指。近人多主张九河不是是九条河,而是黄河下游许多支派的总称。”其地域一说在今河北东南,一说在今山东西北。我们认为后说较确。因为黄河折而东北流的一段,正是从山东阿城至垦利县的黄河,这个地区的黄河支流至今还有称徒骇河的。从史前社会说,可以理解为华胥部落由九个氏族组成。
4、生于华胥之洲说
晋代王嘉《拾遗记》云:“庖牺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
(1)华胥之洲今地望说
这一地望有今山东泗水县东北古华渚(今名黄沟)之说;有今河南新密与新郑市之间说;有今甘肃西和县的仇池山之说;有今青海湖之说;有今四川盆地湖泊之说等,不多叙。
(2)华胥之渚在蓝田比较准确而可信
清代吴乘权《纲鉴易知录》云:“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今陕西蓝田),生帝于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宋敏求《长安志》引后魏《风土记》云:“西有尊卢氏冢,次北有女娲氏谷,则知此地是三皇旧居之所。”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引《三秦记》云:“骊山巅有三皇庙,不斋戒而往,即风雨迷道”,“又呼为人祖庙”。《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六“蓝田县”条之载,与后魏《风土记》相同。又云:“蓝田卫三皇旧居,境内有华胥陵。”《陕西通志》云:“三皇祠在蓝田县北三十里,祀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盖伏羲氏、女娲氏皆华胥氏所出,故祀于故里。”《西安府志》的记载与此相同。《蓝田县志》载:“蓝田县内有华胥陵,是称三皇故居。”陵在今华胥镇北的孟岩村。“在紧靠村子西边也是华胥沟,而越过华胥沟就是宋家村(旧称宋家圪)”,与“华胥渚(华胥氏与其子女的居住之地)十分吻合。当地流传着一种传说,此地即华胥怀孕后栖息之地”。“在宋家村南塬有一座古庙名为‘三皇庙’,曾经有石碑刻文;‘古华胥伏羲肇娠地’等字样。与《宋书·符瑞志》的记载相近”。“今华胥镇红河下游有娲氏村。而红河在史书上被称为女娲沟。白鹿原上李华村的原名就是女娲村。在孟岩村附近有一个叫拾旗寨的村子,村中人大多相信是古时祭祀仪仗队成员的后代。”⑧
5、华胥生于华池之说
何光岳《炎黄源流史》对诸多文献记载综合分析后说:“华胥氏也起于西方甘肃东部的华池一带。”⑨又云:“弇州既在西方”,“则弇州之华胥氏之国当在甘肃天水之东的华亭县(今华池县)。”⑩《元和郡县志》云:“华池县因县西华池水为名。”县城在今甘肃合水县东北120里的华池镇。《大清一统志》卷201“平凉府”载;“华岭山,在华亭县东五十里,山多桦树”;“华尖山,在华亭县西北二里,县居山之麓。”县旁有华亭川,隋于此置华亭县。即华胥氏的故里在今甘肃庆阳市华池县。“这些名叫华岭山、华尖山、华亭川、华亭县的地方,正因为华胥氏曾居留于此而得名。华胥氏以桦树为社树,故华岭多桦树,是华胥部落聚居的象征”。“华池西南庆阳县东十里有花坡,‘地多花木’,县西60里又有花村原,‘地产牡丹、芍药’。华胥氏当以花为图腾而得名。”⑾可见华胥氏族发展壮大后,已分布在庆阳大部分地区。
以上的这么多“生地”,有的是华胥前代或后代子孙之生地,有的是其支族族迁居地或氏族首领(袭华胥号)之生地,情况比较复杂。“生伏羲、女娲”的华胥氏,有踪迹可寻,亦可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母进行论述。分析诸说,我们赞同华胥氏的故里在今陕西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去世后也安葬于此之说。因为这里在文献的记载中,比较详细而可靠。
二、论华胥氏族部落的迁徙和事迹
上面引用的资料,皆言华胥履“大迹”(一般认为是熊的足印)或“青虹绕神母”而怀孕,实际上是她和燧人氏婚配而怀孕,《三坟》云:“伏羲氏,燧人子也”,即是明证。何光岳释:“把伏羲说成是燧人之子,看来华胥氏可能是燧人氏之妻。原始社会的群婚制时期,一般子女只知有其母不知有其父,男方都嫁到女方家,故可说伏羲氏是华胥氏之子,亦可说是燧人氏之子。”⑿西周青铜器《毛公鼎》《命簋》等铭文的“华”字,象草木开花。《说文解字》《尔雅·释草》《广雅》等,认为“华”即“荣”。“因此,华字便含有美好、光彩、声色、风采等雅称”⒀。华、华夏之称,来源于华胥,中华之称亦然。
1、西迁入甘肃天水
华胥氏族在华胥之渚(今陕西蓝田)日益发展,人口有所增长,需要寻找新的食源地。于是部落内的氏族,有的留居,有的向北或向东发展,华胥则带领部落之民向西迁徙,一支居于华亭(今甘肃庆阳华池县),本人的一支居于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逐渐形成新的“聚落”。当地的土著氏族与迁来之族和睦相处,并加入其部落,尊奉华胥为首领。她们在生产、生活中,逐步摸索,发明了彩陶器。这种制陶技术受到先民喜爱,很快在周围的氏族先民中传开,华胥便派族人去传授技术,帮助其他氏族先民制造彩陶。秦安大地湾、天水师赵和西山坪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佐证了距今8000年前,天水确有较为进步的氏族部落。大地湾的聚落遗址和文化,大体可与华胥部落相比附,先民有了半地穴式的方形、椭圆形简陋住房,陶器有红褐色与灰褐色两种。大地湾类型文化遗址在西汉水和嘉陵江上游的西和、礼县、徽县等地区均有发现,说明华胥族人已迁入该地区,或是其文化已影响到今甘肃东南部地区。当时天水地区还迁入了燧人氏族之民。他们和土著逐渐融合,向西(今甘肃中部、西部及青海等地)、向南(今甘肃陇南、陕西汉中及四川等地)迁徙和发展。
华胥氏在成纪住居住一段时间后,留氏族于此,便带领一些氏族先民沿渭水东返。
2、东返回陕西
华胥带领族人的返回陇山以东,无文献记载,只能从考古文化中略加寻找。陕西宝鸡距今约8000年的关桃园前仰韶文化遗址,可说明华胥族曾迁居于此。之后一氏族留居(后发展为部落,并向外迁徙),华胥则带领一些氏族东返。“华胥氏自华亭经华池、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而迁至华山地区,创造了彩陶文化。”⒁这是留居华池的氏族形成新部落后的东徙,非华胥本人。华胥氏带的部落氏族较多,一路时有留居者,又有分路迁徙者。她本人带的氏族当返居于丽山(秦朝前之称)南麓的今西安市蓝田县,一个氏族则迁人商州(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从而带入了“华”的名称,如华阳、华胥渚、华山等等。清代胡渭《禹贡锥指》云:“华阳,今商州之地也。《山海经》有阳华之山,即华阳”。“其地即古阳华薮(泽之义),盖薮因山得名,山薮在华山之阳,正禹贡之华山也。”《山海经·西山经》云:“华山一名太华。”《白虎通》云:“西方华山,少阴,用事。万物生华,故曰华山。”《华山记》云:“山顶有池,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因曰华山。”《仙佛奇踪》云:五代时,道土“陈抟居华山,有一客过访,正值其睡。旁有一异人,听其息声,以墨笔记之。客怪而问之,其人曰:此先生华胥调,混沌(指盘古氏)谱也。”何光岳释:“华山因花多而得名,正合华胥氏以花为图腾之义”;“那‘异人’把华山看作为华胥氏之地。可见华山乃因华胥氏迁此而得名,汉于华山之北置华阴县,今县城南有掌华山,华山南有华阳乡。华山西有临潼县华清池,旁有华清宫。华县北邻大荔县的东北有华原”。这些“以华字为名称的地名,皆与华胥氏东迁有关。”⒂当然,这些地名、山名的形成原因较多,时间有先有后,不能全断定就是华胥本人时形成的,但与其族或裔支族的迁居、迁经有关系,则是可以肯定的。渭水流域今陕西之前仰韶文化遗址,如临潼白家,渭南北刘、华县老官台等。其距今8000年前的文化遗存应与华胥氏氏族的发明采陶有关系;以后的文化遗存,当与华胥氏的后裔有关系。
3、华胥氏与燧人氏的婚配
华胥和族人返居“华胥渚”后,她又带领一些氏族东徙,分为两路;一支沿黄河南岸东迁中原,一支渡过黄河迁入汾水流域。1984年文物工作者在山西武乡县石门乡牛鼻子湾,征集到属于河北武安县磁山文化的石磨盘、石磨棒,当与华胥或燧人氏后裔族部落的文化有关系。
(1)华胥和燧人氏婚配于临汾
《庄子·xiaoyao游》云:燧人氏是“藐姑射之山神人。”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云:“山在今山西平阳府西。”燧人氏是以发明人工取火而的,生地也有不同的说法,主要有山西、山东、河南三说。多数学者认为,燧人氏的故里在今河南睢县。两人通婚后,华胥氏怀孕而回到华胥之渚(今蓝田)。因母系氏族时期,是个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时代,所以后人便撰写了她游华胥渚,感青色彩虹而怀孕,还说怀胎十二年。《精编廿六史·五帝》则云:“其母华胥氏,居于华胥之渚。华胥即今陕西西安府蓝田县是也。一日嬉游入山中,见一巨人足迹,羲母以脚步履之,自觉意有所动,忽然红光罩身,遂因而有娠,怀十六个月,生帝于成纪。”这是为伏羲出生编写的神话祥瑞故事,以示伏羲与其母华胥不是凡人。伏羲氏约生于8000年前,大体与华胥氏相接。
(2)华胥生子于成纪之谜
华胥是总首领,她的部落内氏族较多,且发展为新的部落后又分出氏族,继续向四方迁徙。华胥怀孕数月后,带亲从去巡察故地族民生活、生产状况,先渡过渭水、泾水到达华亭(今甘肃庆阳市华池县)。在此巡视和居住一段时间后,她们一行又到达成纪,受到族民和他族人的热情欢迎和款待。由于劳累和临近产期,不能返回华胥渚,便在成纪(今秦安县)生了儿子伏羲。这便是华胥为何既居华胥之渚,又生伏羲于成纪的原因。至于她究竟是在雷泽履大迹、还是在华胥之渚(或国)感彩虹而怀孕,皆为神话故事,不必从历史角度去探求了。过了几年,燧人氏赴成纪看望儿子和妻子,华胥氏又怀孕而生女娲。《通志》卷一《三皇纪》引《春秋世谱》云:“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帝王世纪》云:“庖牺氏风姓也”,“女娲氏亦风姓也。”《风俗通义》云:“女娲,伏羲之妹。”后来遇到了气候变冷,或是洪水,他们兄妹又结为夫妇而繁育人口,不多叙。其后,伏羲、女娲氏族东迁,华胥年迈,遂安居于华胥之渚,去世后葬于此,先民埋葬并祭祀。至于说的华胥陵,早期是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才筑,因为在此这前,墓是不封不树的,即不平地起冢。
4、华胥后裔向河南等地迁徙
据文献记载:华胥的裔族或裔支族有的向东迁徙,分路进入黄河北岸,远至东北;一路由河南或山东南部进入南方(有的沿长江而上进入蜀地,再与长江上游徙入的华胥族结合,迁入贵州、云南等地)。《史记·白起列传》云:“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晋书·稽康传》云:“康尝游洛西,暮宿华阳亭。”《通雅》云:“华亭在密县。”即今河南新密市。《路史·国名纪丁》云:“华,华子国,郑十邑有华。”华子国即华胥后裔国,被周所灭。河南商丘的华邑,亦是如此;山东地区的华胥遗迹,也为其后裔迁徙于此而形成。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云:曲阜为古代大庭氏之国,“再东至华胥,华胥为羲族旧国,只有华胥名号,不能更改,故仍从旧称,呼之曰华胥,易字为赫胥。”⒃山东地区的华胥或赫胥陵(在今章丘县),华不注山(在济南东北)、华泉、华阴集(在今即墨县南)等,均为华胥后裔迁居地的遗迹或名称。
南方的华胥地名,大部分是夏商以后的华胥裔支族迁徙时带人,或因迁居而命名。如湖北枣阳东的华阳河、江陵市东西魏置的华陵县、潜江市南汉置的华容县、潜江市南汉置的华容县及境内的华容河;江西靖安县北的华坊街、奉新县西南的华林山;湖南望城西北的华林山、郴州市的华塘铺;唐朝在成都置的华阳县;江苏丰县的华山(小华山)、江阴县的华野镇、句容县的华山、江宁的华里;上海的华亭、华泾港、华泾市;福建莆田的华亭、华胥山;浙江绍兴的华会镇、义乌唐置之华川县、开化县的华埠镇;广东遂溪县的华封墟、潮州的华美村、南海的华平墟;云南的华坪县等⒄,虽然形成原因和年代不能确指,但均与华胥后裔的迁徙或文化传播有关系。
三、论华胥氏的后裔及其踪迹
从泛称说,华胥、有巢、燧人等等,均可统称为神话人物盘古氏时代部落首领的后裔。华胥以后的传说人物,则可泛称为华胥(几代的华胥氏)氏和燧人氏的后裔。如《易·系辞传》把赫胥排在华胥的八九代之后,说她起码有十几代的子孙。《太平御览》引《遁甲开山图》载:“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粟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后裔)、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凡十五代。袭包牺之号。”说明他们都是伏羲氏的子孙,亦即华胥氏的后裔。文献有载的华胥子女伏羲、女娲,又生子少典、有虫乔,少典有虫乔又生炎帝、黄帝,炎黄的世代子孙等,均可称是华胥的后裔。其后裔形成的姓氏有:华胥、伏牺(羲)、伏、洑、宓、庖、泡、风胡、颛臾、颛、臾、昊、暞、呙、涡、汝、女、宿、夙、缩、柏、柏侯、伯常、柏常、柏成、伯成、郝、郝骨、省、须、须句、须卜、东方、东、东蒙、中英(皇)、毋、毋将、毋车、无怀、无弋、无氏、陈丰(锋)、袐(秘)、馝邦、馝邗、馝刊、娥陵、皞、尊、罇、蹇、寋譽、骞、郁、潜龙、沅、希、宿六斤、宿勤、宿沙、夙沙氏,与上之后裔姓相加,共计八十多个姓⒅。又因古代五大民族集团的祖先都来自华胥氏世代子孙,所以今日中华民族都尊奉其为始祖母。
1、华胥与胥姓
其姓名或号华胥氏,后来还形成了“华胥”、“胥”姓。华胥为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云:“以国为氏。《路史》:‘伏羲母国。在阗中(今属重庆)’。”《史记·补三皇本纪》云:“太皞庖牺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姓氏词典》引《太平寰宇纪》云:“陕西蓝田县有华胥陵。”胥姓。它源于华胥、赫胥二氏。《通志·氏族略》云:华胥氏,相传为太昊之母姓,其后人多以“胥”为字(西周多以字行于世)。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字胥臣,任司空,华胥之后。其子便以“胥”为姓,称胥甲。甲之子胥开,开之子胥童,皆袭职为晋国大夫。我们认为胥姓的本源,是华胥氏之“胥”,非胥臣。此外,华胥氏之裔赫胥氏也有形成“胥姓”的。“今朝有胥鼎,繁峙(今属山西)人,官同平章事,封吴国公,屡典边疆,朝野倚重,明悉吏事,金代以书生为封疆大员,政绩显著者,首举胥鼎一人。明朝有胥必彰,常德人,官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贵,人称‘真御史’。⒆此外,还有华姓与花姓。东汉末有华歆,尚书令。华佗,神医,谯郡(今安徽亳州人)。现代有数学家华罗庚、原党和国家领导人等。汉代有花虔,唐代有花敬定,明代有花云、花宁、花润生等。汉、壮、布依及傈僳等族,均有花姓。
2、赫与赫胥复姓
《姓觿》收有赫姓。《路史》云:赫胥氏之后。《姓氏寻源》有赫氏。《风俗通》云:古天子赫胥之后有赫氏、赫胥氏。《千家姓》云: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族)族。明朝绥德(今属陕西)诸生有赫崇德。
赫胥。《姓觿》有此姓。《路史》云:古帝赫胥氏之后。《风俗通》《姓氏寻源》均有此载。东晋大夏王赫连勃勃之姓,可能为赫胥所演变。赫连的后裔也有单性赫氏。
3、尊卢氏形成的姓氏
南宋罗泌《路史·禅通纪》云:“尊卢氏即宗卢氏五世。”这个氏族的首领世代袭号,为伏羲、女娲氏所生之子(即其氏族由二者的部落派生而来)。尊卢氏曾任伏羲部落之臣(管理人员)。尊卢氏之称,后来还形成了姓氏。《姓觿》收有尊姓。《姓考》云:尊卢氏之后。《姓氏寻源》有尊氏。《风俗通》云:尊氏,太昊之世诸侯尊卢氏之后。可见今蓝田的尊卢氏之陵,是其子孙的陵。这个陵与华胥氏之陵一样,早期也只能是春秋末或战国初所营修。按文献记载,北魏已注意到蓝田的“三皇旧居”,因而祭祀华胥陵及尊卢氏之陵的活动,应该是比较早的。据住在蓝田华胥镇张河村文化老人张蔚堂回忆,“在民国初期,不少达官贵人和文化界名流,经常到华胥陵”祭祀。“往后随着军阀混战,祭祀活动逐渐被淡化,成规模的祭祀绝迹。”(20)蓝田作为一个县级地域,能有两个始祖陵和三皇庙,又是“三皇旧居”之所,在全国的县域中,也是十分罕见的。
综上所述,蓝田县不仅是距今115万年“蓝田猿人”的故乡,标志着陕西历史的开始。而且又是中华始祖母华胥氏的故里和陵地,华胥之子伏羲、女儿女娲的迁居地,伏羲和女娲后裔尊卢氏的陵地,还有三皇庙和其它遗迹的传说。真可谓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之地,中华始祖先的汇聚之区。在全国的县域中也是无可比拟的。因此,我们诚恳建议各级领导和政府,能进一步重视对华胥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成立相应的机构和社团组织,招商引资,营建华胥陵、华胥庙,建立华胥文化园,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①②赵逵夫:《<离骚>中有关西北神话传说的地名考述》,载雍际春主编:《陇右文化论丛》第二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5-11页。
③薛翔骥:《中国神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2页。
④⑦胡太玉:《破译(山海经)》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68、68页。
⑤⑥马世之:《浅议羲皇故里——兼析女娲文化的发祥地》,《伏羲文化研究》2006年第1期,第51页。
⑧(20)肖海波、许丽娜:《寻根华胥》,《西安晚报》2006年2月17日第9版。
⑨⑩⑾⑿⒀⒁⒂⒄何光岳:《炎黄源流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3、6、9、10、3、16、16-17、17页。
⒃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7月第1版,第419页。
⒅何光岳:《中华姓氏源流史》之(《华胥总系姓氏》),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1—122、22页。
⒆史国强:《中国姓氏起源》,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169页。
作者简介:
杨东晨,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