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由蓝田猿人的旧石器时代进入到新石器时代,这个时代被称为传说时代,因为蓝田猿人时代,距现在太遥远了。蓝田猿人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很少,又埋藏得很深的第四纪土层里,所以对旧石器文化的研究就要靠科学发掘。相对的说,新石器时代距现在只有一万年左右,虽然当时还没有文字记载,但有许多重大的事件,被先民从口头一代一代的传流了下来。由于时间不太长,这些传说往往很生动真实,在人类发明了文字之后,被史学家们把这些口头传说和保存在人们记忆中的故事记录了下来,就叫作文献。构成了传说文化,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说文化。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说文化内容非常丰富,这些传说文化成为反映古代先民生活生产的活化石,折射着古代先民的创业经历和朴素的原始社会形态,对我们研究古代文化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传在新石器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段,蓝田有个华胥氏族团,这个族团又被后人称为华胥国,因为华胥族团在蓝田地区繁衍了以华族为主的中华民族,所以华胥这个地名一直延续到今天,蓝田华胥镇这个地名就是因为它是华胥氏族团的所在地而得名的。
华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根,中华儿女无不关心。1960年,我在蓝田县城西北三十五里的孟家崖村见到了高约二丈,周长约二百多米长的《羲母陵》、查阅《蓝田县志》、《陕西通志》均载:“羲母陵”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太平环宇记》亦云:“(蓝田)境内有华胥氏陵。”《路史》云:“华胥氏死葬覆车之塬。既有众多文献记载,又有陵墓为证。据当地群众说,过去每年都有县内外的官员和群众,在陵前的祭坛前祭奠华胥氏。这些都证明了《羲母陵》的真实性。顺着这条线索,我到附近的宋爱村发现了华胥河华胥渚,《竹书纪年·前编》载:“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大人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始娠。晋王嘉《拾遗记》亦云:春皇者庖羲之别号,伏羲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渚,神母照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始觉有娠。”《蓝田县志》载:羲母庙碑云:“《嵇通鉴》华胥氏感电绕虹之祥,生太昊伏羲于华胥之渚,即今华胥沟是也。”梁元帝萧绎撰《金镂子》云:“太昊庖羲氏,风姓也,母曰华胥氏,燧人之世有大人迹出于雷泽 ,华胥履之生庖羲氏,人首蛇身有圣德,燧人氏殁,庖羲氏代天而王。”华胥渚东北有雷家村相传,邓为雷泽 ,是华胥氏履大人迹的处所。《春秋世谱》载:“华胥氏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蓝田县志》载:县西北三十五里有《三皇祠》祀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盖伏羲氏,女娲氏皆华胥氏所出,故祀于里。华胥附近有三皇祠,祠内塑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像。华胥渚畔有“毓圣桥”和“毓仙桥”。据新出土的《重修毓仙桥碑》云:吾乡三皇祠,左右有二桥,东曰毓圣,西曰毓仙。其命名之意,缘地临华胥,而华胥乃圣母意绕仙虹,毓伏羲女娲之故。华胥渚所在的宋家村原来有很多碑石,记载着歌颂三皇的功绩,但有的已经灭失,现在保存的尚有五通完整的碑石,其中有一通原来竖立在路傍村口,中间有“古华胥国”四个大字,左边写“伏羲妊娠”,右边写“黄帝梦游”。《列子·黄帝篇》云:“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之国……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天殇,不知利已,不知疏物,故无利害。”这不但说明了黄帝把华胥国作为理想的国度,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真实,而且与《拾遗记》所说的“伏羲氏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渚是十分吻合的。其余碑石都是记述有关歌颂三皇治世的传说文化,其中还有清代毕源竖立之的《羲母陵》碑石可惜已不复存。明代乡人贵州参政荣察,在《三皇故居》诗中说:“画卦台荒留鸟迹,论功碑断续蜗蜒。”说明了在明代以前,还有文献记载和传说伏羲氏创八卦时的画卦台。
根据传说和文献记载,华胥氏族团的分支很多,不但人口众多,分布的地域也相当广阔,《括地志》记载:“蓝田三皇所居”。《路史》也说:“蓝田山为三皇旧居。女娲谷一名玉山,女娲所居。县境还有多处“羲母庙。”《西安府志》云:“女娲补天台在县东,相传 为女娲炼石之所,或谓县东之胭粉台。”《蓝田县志》载:白鹿原李华村即古代之女娲堡 ,横岭上有阿氏庄为女娲之旧居。蓝田与临潼之交界处有《人宗庙》和《磨盘沟》,是伏羲与女娲兄妹在洪灾之后,人种灭绝的情况下,为了繁衍人类,结为夫妻的遗迹。这与《独异记》《玉川子》《三坟记》《三海经·大古经》所说:相传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其妹与兄商量结为夫妻,才繁衍了中华民族也是十分吻合的。以上大量文献记载,众多的传说和丰富的遗迹遗物,从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生活的地址到他们活动的地域,以及人们祭祀他们的场所,埋葬他们的陵墓,还有后人歌颂他们的碑石等,都证明了蓝田是“三皇旧居”,是以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为代表的华胥氏族团的所在地,是华胥文化的源头。
我们还要以科学的角度考证华胥族团所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他们怎样创造了华夏文化,华夏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标志又是什么,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考证。
一、蓝田地理环境蕞适宜于古人类居住,是华夏文化的源头
人类的生存和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距今三、四百万年以前,由于骊山再次强烈隆起,横岭塬亦随之上升,在秦岭北麓形成了一个凹陷地带,迫使灞河西流注入渭河,从而使蓝田形成了一个东、西、北三面环山避风挡洪的优良盆地,加之气候温暖湿润,灞河流长量大,河床平衡,河滩宽广,秦岭北麓灞河两岸阶地平坦,茂密的森林,非常适宜蓝田猿人从事采集狩猎的生产方式。因此蓝田地区不仅发现了距今六十五万年的“人属直立人种蓝田陈家窝下颌骨”,还发现了距今有一百三十二万多年的“人属直立人种蓝田公王岭头盖骨”,同时在蓝田涝池河沟发现了距今四十多万年的晚更新世人类肱骨化石,此外蓝田地区还发现了十多处旧石器遗址。但是地球上的气候呈现周期性的旋回波动,在距今一万四千年前的玉木冰期急剧解冻,气候变暖,雨量增多,冰雪融化。当时秦岭北麓的高峰多升到二千多公尺,骊山与横岭也在上升,三面高山上暴雨和大量冰雪融化的洪水,有的漫山而下,有的经辋峪、流峪、晒峪、悟真峪、代峪、汤峪等十几个峪口,与横岭上几十条被流水割切的沟壑注入蓝田地区,蓝田地区已不再是蓝田猿人时代三面环山避风挡洪的优良盆地,而变成了三面环山的洪积灾区,有的学者说这次洪灾与三门峡溃决有关,玉木冰区解冻后洪峰再冲三门峡,三门峡所出溢水直妆威胁到骊山北麓 ,加高了洪峰,也影响到蓝田,这次洪水的来源,主要是秦岭与骊山冰雪的融化和暴雨而造成的。辋峪口蒉山上至今还保存着由河床至半山腰近百米的水纹,可见当时辋河水是很大的。公王岭蓝田猿人产地土层下,也被洪水切割得暴露出了三十多米的砾石层和十米左右的红土,使第三纪的三趾马紫红色土层暴露了出来。由于洪水的冲击,灞河左岸被割切成高达一进四十七米兀突的坡面,而右岸因出山洪水冲击较缓,明显的形成了许多阶地。洪灾中的灾民有的逃命到外地或高地上去,有的被洪水吞噬。蓝田地区也变成了人类的真空地带。
到了距今七千多年的时候,洪水已退出了蓝田,气候湿润而雨量减少,海平线也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蓝田地区又恢复了避风挡洪三面环山优良盆地的地理环境,住在蓝田的先民猛增,华胥族团也更加人口兴旺,过着较前更加充实丰富的渔猎采集生活。据多次全国全省组织的文物普查表明,蓝田地区的新石器仰韶文化遗址多达三十多处,特别是灞河、辋河流域两岸的遗址几乎是一个连一个,从辋河口到华胥约四十多华里,但新石器遗址就有闫家村、黄家沟、蒉山、小寨、宣堡、榆林、营上、文刘坡、田家湾、李家窑、卞家堡、县城东场、北门、邓家河、余家沟、兀家崖、冯家村、泄湖、唐家沟、孟家崖、新街、东邓等二十多个遗址,其中新街遗址残存面积在五万平方米以上。其附近的泄湖遗址与兀家崖遗址文化层厚达四米以上,还有毗邻西安卞家堡遗址,地面上的石块、陶片、兽骨、烧土俯拾皆是。营上遗址的灰层到处暴露在地面上,群众用土也成了青色的,所以人们称它为青泥城(原蓝田县治所在地)。这有毗邻其西的半坡遗址等,这些密集的新石器遗址,经全国全省多次组织的文化物普查和国家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发掘证明,其文化内涵所有仰韶龙山的文化期,这就科学的证明了蓝田地区不仅是蓝田猿人的产地,而且是新石器母系氏族全盛时期华胥氏族团理想的生产生活地区。
二、华夏文化的主要特征和具体标志
人类社会经过一百多年的生息繁衍,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时间,终于进入了以磨制石器为主要标志的新石器时代,制陶业、纺织业的发明,使先民的生产生活有了壹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以采集与狩猎为主的生产方式,只有他们发明了畜牧业和非农业的种植业之后,才把以采集狩猎为主的生产方式,推进到畜牧业与狩猎采集并存的生产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一个大的进步,有了畜牧业、制陶业和编织业,人类社会第壹次实行了大分工。在劳动分工中必须考虑劳动技巧与体力强弱,人们在长期劳动生活中有了区别,男女分工也有一些变化。那种原始愚昧血源家庭婚姻制度,也代之以族外婚制度。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人们在生产劳动与生活的实践中认识到他们的生产生活水平要得到的高,还必须和大自然给他们带来的灾害作斗争,从而增加了向大自然斗争的勇气,表现了补苍天,立四极,改造大自然的可贵精神,先民创造的这些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与原始的蓝田猿人文化有了很大区别,这些成为华夏文化的标志和特征。
三、创造华夏文化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
当我们了解了华夏文化的源头和它的主要标志、特征,就要进一步论证创造华夏文化的主要人物、主要内容以及他们是怎样繁衍了中华民族。
(一)华胥氏履大足孕华夏生命之根,创族团开华夏之华之源,有人对文献说源华胥氏履大足生伏羲女娲是人头蛇身提出质疑。其实人与神交媾,履大足怀孕的传说中外皆有。
司马迁《史记》中就说:商的始祖契,周的始祖后稷,就是契和后稷的母亲履了大人的足迹才生下契和后稷。《黄帝传》也说:“附宝(皇帝的生母)到郊野,大电绕北斗枢星耀感附宝生轩辕。”轩辕就是黄帝。《史记·高祖本世》也说:高祖刘邦的母亲刘媪在大泽之堤上,与雷神化为的蛟龙交媾而生下了汉高祖刘邦。许慎《说文解字》说:“阴阳薄动而生万物者也。”《淮南子·地形训》在说到华胥氏履大人迹时说:“雷泽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而熙。”他正在鼓腹而自乐,而华胥氏这个名词,颇有华艳的女姓色采,她履了大人足迹而怀孕,可见雷泽中被履的大迹就是雷神的足迹。因此说伏羲氏女娲氏,就是这个巨大的雷神父亲和美丽的母亲华胥氏的孩子。闻一多先生也说:“履迹乃是古人祭祀仪式的一部分,疑即一种象征性的舞蹈,舞毕相携至幽暗之处,因而有孕也。”《列子·黄帝云》:“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这些传说来自古人的想象创造,他们把这些圣人说成人首蛇身或龙身人头与人体回异,以示这些圣人具有人类难以企及的智慧和道德。从而把古代人创造历史的活动记录了下来。世界上尊雷为神的神话很多,如意大利尊蕞高神蒂尼亚为雷神,日本的建御雷也是雷神,因为雷与电是万物生长不可缺的企望中神灵,并且把雷与电的发作视为天与地的交媾,所以履大人迹就是人与人的交媾。
华胥氏正是古人想象中的一位原始社会中的圣母。她不仅是一位美丽的善良能干的部落首领,而且敢于创造,勇于斗争。她不但繁衍了以华族为主的中华民族,生养教育了伏羲女娲两位对后世人类历史有重大贡献的圣人。因而成为备受后人世崇敬的圣母。晋王嘉《拾遗记》中说:“禹凿龙关之山见一人蛇身人面,禹乃。与语曰:华胥氏生圣子是汝也。答:华胥九河神女,以生余也。乃探玉笥授禹使量天地,禹即持此笥平定水土。蛇身之人即羲皇也。”这个传说故事说华胥氏就是九河神女。九河神女即导洪水入海之神,它折射着华胥氏是一位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是一位与洪灾斗争的伟大先民。2002年,陕西安康地区出土的汉代巴人祭祀祖先的画像砖上,雕刻着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还有伏羲女娲的父亲雷神的画像。这无疑说明了汉代已有华胥氏和雷神是伏羲氏和女娲氏父母的传说 。
人类社会历史上任何一个文化形态的出现,都是和它相适应的经济生产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蓝田猿人原始的采集狩猎经济生产方式,创造了旧石器时代的蓝田猿人文化。华胥氏族团所处的母系氏族府时代,发明了磨制的新石器、骨器、制陶业和编织业及标枪石球等,在此基础上华胥氏族团总结了前人的生产生活经验,教人们把剩余的猎物或幼小的猎物不要杀死,而加以驯养、繁殖,又教人们树毂种植,结绳为网加罟捕鱼、养鱼。于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先民,第壹次跨进了人类历史上的畜牧业时代。畜牧业种植业的发明为先民提供了比以前较为可靠的生产生活基础,在生产劳动中出现了第壹次大分工,形成了以采集渔猎和畜牧业并存的经济生产方式。同时也创造了华夏文化。顾实先生在《华夏考源》一文中说:“胥、疋、雅、夏等古字相通。”华胥就是华夏,华胥氏就是华夏文化的创始人,这既符合原始社会的发展规律也与传说时代的传说和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闻一多先生在云南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调查表明,各地的汉、满、苗、彝、瑶、黎、土、侗、壮、布衣、圪佬 等各族,他人虽然语言、风俗、习惯不同,但他们都以象征伏羲女娲的葫芦原始共祖。《蓝田县志·羲母庙碑》云:“不忘圣德宜先不忘圣德之所由,不忘圣功宜先不忘圣功之所自生。”它告诉人们从来把华胥氏视为华夏文化的源头,她与伏羲氏女娲氏共同创造了华夏文化,被后世尊敬为圣人,代表了当代与人类生活生产有关的重大发明创造和文化风貌,这不仅反映在我国史前古人类的传说中,时至今日人们还以华夏儿女为荣,儒教称居住在蓝田的华胥国为母国,道教称华胥氏为无极老母,佛教《须弥四域经》说伏羲女娲就是观世音与大势至菩萨。“华胥”两个字被人们视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宋代龙国阁学士定文公刘克庄诗云:“梦入华胥国土来,咍咍不省夜河其”,表示了对古代华胥国人民自由自在生活的想往。大诗画家米蒂诗云:“壶岭华胥屡往还。”把华胥之国,视为朋友之间无欺诈无尊卑贵贱,彼此平等友好往来,和谐相处的理想王国。特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为庆祝唐玄宗诞辰时作了一首《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科学方面我们得到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tui翻,唯独中国的《易经》恒古常新。”八卦学说是后人逐步完善的,在文字未完善之前,伏羲氏也难写出《易经》,但伏羲氏创造的八卦原理与文化内涵,都代有所传和文献记功的。其实作为原始社会先民所创造的华夏文化,它既反映了当代的科学发明和文化风貌,又为以后的炎黄文化奠定了基础,这种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正是它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伏羲氏创八卦不但具有真实的历史价值,而且它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礼记》载:“(伏羲氏)制以俪皮嫁娶之礼。”《皇王世纪》载:“太昊帝庖羲氏……作瑟三十六弦。”也都是他对后世在文化方面的贡献,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女娲氏 补苍天立四极掌握宇宙规律 祷媒妁制嫁娶整顿人伦纲纪
传说蓝田地区女娲氏活动遗迹遗物很多,华胥镇有“三皇故居”、“毓仙桥”、“毓圣桥”,横岭上有“娲氏庄”,白鹿塬上有“女娲堡”,马楼乡有“女娲补天台”,蓝田山名“女娲谷”、“女娲陵”,亦为“三皇故居”,还有界于蓝田临潼之交的横岭之巅有“人宗庙”和“磨盘沟”等等。这些遗迹都流传有关于女娲氏,为了扩大华胥氏族团,整顿人伦纲纪,向大自然进行艰苦斗争的动人故事。从这些遗迹所处的地理位置上看,或位于灞河之滨的台地上,或位于秦岭北麓的低谷阶地之上,或位于秦岭之巅的平台之上,或位于白鹿塬上的鲸鱼沟岸,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面水向阳,有茂密的森林和出没的野兽,这正是先民选择居地必备条件,这些遗址或其附近都有新石器时代的遗物遗迹,这不但证明了以蓝田为基地的华胥氏族团,为了躲避自然灾害寻找猎物和食源,曾有过缓营的迁徙,同时也证明了他们为了生息繁衍曾经向大自然给他们带来的自然灾害,曾经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淮南子·览冥训》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焰火监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烧芦灰以涸淫氺。苍天补,四极立,淫氺涸,冀州平,蛟龙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园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这个远古传说的神州故事,把女娲氏说成是一位整顿社会秩序,掌握宇宙规律降伏自然灾害的中心人物。《民俗》一书也说:“女娲将五色石炼化成汁,弥补天缝以止淫雨。”西汉大儒董仲舒也说:“久雨不霁则设社祭女娲”,在汉代以后民间就有了“穿天节”的风俗。明杨慎《词品》载:“宋以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节,言女娲以是日补天,是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清俞正燮《癸已存稿》也说:“天穿节,亦祝雨屋无穿漏之意。”这些记载,有的对女娲补天作了新的解释,有的把女娲补天和雨水为患直接连在一起。蓝田临潼一带建国之前于久雨不霁时,妇女们将面粉蔬菜等搅拌成汁,敷于锅底或熬上摊煎而成圆饼,置于屋上以祀女娲求补天。河南中部地区,人们在二月二日龙抬头之日,亦有作煎饼置于屋上祀女娲补天之意。还有把女娲称为“扫天娘娘”,每遇淫雨摊 煎饼置屋上祭之求天晴,有的把煎饼置于井中,以纪念女娲“补圆天”、“立四极”之意。蓝田马楼乡之“女娲补天台”位于秦岭北麓,女娲居住过的蓝田谷就在蓝田山,蓝田山产玉,其玉有象征气候变化的五种颜色,从先民用蓝田玉磨制玉汁这件事物来看,呆以说明他们已经使用了蓝田玉,古人无玉之称,那么女娲补天的五色石,或如上述所说:女娲将五色石炼化成汁弥补天缝,就是蓝田玉了。“断鳖足以四极”, 鳖就是大鳖,是水陆两栖动物,古人说用它立四极,也是古人对于征服自然灾害的想象,“补苍天”、“立四极”,反映了先民保护采集渔猎生产秩序使天候风调雨顺人民能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强烈愿望,而女娲氏在先民眼中正是这样一位“补苍天,立四极,背方州、抢天园。”使天候“和春阳夏,杀秋得冬”,建立生活生产秩序的历史人物。
汉应否力《风俗通》说:“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这与伏羲“制以俪皮嫁娶之礼”是一致辞的。在原始社会女娲认为群婚人伦礼尚不备。于是她创造了:“制嫁娶、正姓氏”的制度,她禁止兄妹通婚,把本氏族的男性嫁给外族,又娶外族的男性来本族通婚。这就使原始社会的血缘群婚制,进步到族外婚制度。也就是女娲氏发明的“制嫁娶”。人们的姓氏来源,也是随着族外婚制度的产生之后,根据氏族部落的区分而制定的。《说文解字》说:“人之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故称天子,从女从生。“姓氏是表示出生的血缘关系,蕞初是由氏族公社的女性来确定的。早期的姓氏“姬”、“姜”、“赢”、“晏”等大都从女,这就是女娲氏发明的“正姓氏”。在氏族公社的男嫁女娶,是要通过媒妁来实现的,所以通媒妁也是女娲发明的。女娲氏制嫁娶,通媒妁,正姓氏制度的建立。整顿了人伦纲纪,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生存关系。对以华族为主的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作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对华夏文化的创建树立了不朽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