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历史应开始于何时?这是历史界难于解决的问题。学术界的同仁,钩沉史籍,上下求索,莫衷一是,尚未共识。
我国古代时期的典籍,大多以一位古代帝王作为历史开端的。如《竹书纪年》、驺衍的《五德终始论》、《世本》、《大戴礼·帝系篇》、太史公的《史记》都是以黄帝作为历史开端的。中华民族历史肇于伏羲氏者的古籍文献有:《汉书古今人表》、《律历志》引、《世经》,唐朝司贞的《三皇本纪》,宋代司马光著的《稽古录》,刘恕的《通鉴外纪》,郑樵的《勇通志》,元明时代南轩的《资治通鉴纲目前编》,陈栎《历代通略》,清代傅恒主编乾隆御批的《历代通鉴辑览》等书,又言以燧人氏为历史伊始的。其著作有:三国时期蜀国谯周的《古史考》,西晋时期黄甫谧的《帝王世纪等,南朝胡宏著的《皇王大纪》,明代周游的《开辟衍行》,袁黄、王世贞的《纲鉴合编》,清代吴楚才的《纲鉴易知录》等书则以盘古氏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开始的。《纲鉴易知录》一书又被清代学者吴秉权编辑为中国通史读本。于康熙50年(1711年)其内容有诸多关于华胥氏和伏羲、女娲的记载,即言之,中华民族的历史应始于华胥氏。《列子》等书均对华胥氏氏族社会形态多有论述;元代金履祥的《资治通鉴前编》,恪守《尚书》乃以帝尧作为历史起点的。
诸多典籍,各持不同的认识和观点,更谈不上中华民族的历史从那一年开始的。
太史公在《三代世表》的序言中云:“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王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夫子之弗论次年月,岂虚哉!”
《史记·三代世表》云自黄帝始,太史公也‘弗论次其年月’况乎伏羲之年,更为难于考稽。故《列子扬朱篇》说:“太古之事亦死,熟志之哉,三皇之事,若有若亡,五帝之事,若觉若梦……,太古至于今日,年数固不可胜纪,但伏羲以来,三十余万岁。”
关于华夏族的由来,源于华胥氏和禹所建立的夏朝。
“华夏族团得名于上古华胥氏和禹所建立的夏朝,并非只限于夏朝;其名出现于商周时期……‘华’或‘夏’是华夏族的简称,二字非阿尔泰语一音之译‘华’现非‘夏’,亦即非‘花’,为华夏族的图腾……华夏族的形成是上古原始部落在中原地区长期相互交融的结果,由于‘华’‘夏’同是民族的简称,故中原之地又称‘中华’‘华夏’,以后随着华夏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各兄弟民族交往联系日益密切,凡我国所有民族便称为华夏民族,又称中华民族”①
魏嵩山先生的论述颇具见地。历史典籍对华胥氏及其子女伏羲氏、女娲的记述,其典籍撰写时空跨度相隔数千年。“华胥氏陵为基础的史前文化——华胥生伏羲、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黄二帝。华胥氏因此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是华夏之根,民族之母。从华胥到华夏,从华夏到中华,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
我们拟从考古学文化上,来界定华胥氏族团存在的理论根据。
在蓝田县境内,有生活在115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又有生活在65万年前的陈家窝猿人;40万年前的涝池河猿人;与公王岭近在咫尺发现有20——30万年前的类人猿;距华胥氏陵约10公里的冯家村,出土了2—3万年前的古人类下颌骨。这些旧石器时期考古发现,足以反映了蓝田这块存在着从早期猿人到晚其智人的人类发展的演化序列。“人猿相依别,只几个石头磨过……”③毛泽东的读史,给我们指出了人和猿的区别,主要是人类会有意识制造工具,人类从首件打制石器开始,人就和猿区别开来,是人和猿相依别的标志。
“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大荔人、马坝人和丁村人,山顶洞人和柳江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各个阶段的古人类,他们共同具有铲形内齿,矢状脊,印加骨,颧骨高突,颧面朝向前方,上颌骨向颧骨过度呈角转折,鼻额缝与颧个额缝连续成一条水平线等特征,与现在黄色人种相似,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④
1984年与1988年两次文物普查,在蓝田县境内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23处,即是说,在蓝田县内从旧石器到中石器(细石器)再到新石器时代,都有所发现。根据文献记载和历史传说,我们把华胥氏文化(族团或国),界定在前仰韶文化时代,即中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肇始阶段,步入母系氏族社会的门坎。
“在仰韶文化分布地域内,近年来陆续发现了老官台文化、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这三种文化遗存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偏晚的发展阶段,从其文化特征来看,均与仰韶文化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从这些情况来看,可以说仰韶文化是直接脱胎于老官台等三种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是在这三种文化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的。老官台等三种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发现,无论是从事实上或理论上都解决了仰韶文化的渊源问题”⑤
老官台文化是1955年在华县老官台发现的,并于1959年对其同类文化遗存元君庙遗址进行了试掘,所获及资料分析,老官台文化主要分布在渭水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属于这类文化遗存的遗址有华县老官台,元君庙,渭南北刘,白庙,华阴县横阵,临潼白家,长安芦坡头,西安半坡,扶风降帐西村,彬县下孟村,大荔梁家坡,商县紫荆,西乡县李家村,还有渭水上游的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宁夏贺兰暖泉村等。
“老官台文化是分布在渭水流域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类型,下发展为半坡类型仰韶文化。由一系列炭十四测定年代可知,其年代延续了一千来年的时间,许多遗址发现的地层迭压关系也证实了它早于仰韶文化各类型。老官台文化的发现和确定,弥补了石器时期考古的一个重大缺陷……早在距今七、八千年以前,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就分布着数种并行发展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它们分别发展为仰韶文化的数个早期类型……但这些文化遗存并不是早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新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是怎样衔接的和过度的……需要我们去解决……”⑥
笔者认为,在黄河流域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均包含有相当数量的打制石器、细石器和使用过的打击石片。大荔沙苑地区发现的细石器、打击石片、形制粗糙的红褐色陶片等均为中石器时代的产物。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黄河流域宜川县龙王山遗址进行了科学的发掘和系统的调查,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21处,对其中的地点进行科学发掘,发掘面积40余平方米,计出土20000余件石器制品及一些动物骨骼,并发现用火遗迹20余处,同时还发现有石磨盘和在刃部有磨制痕迹的石铲等重要生产工具。经初步测定,其年代距今约2万年至1万5千年前后⑦。这批科学资料的获得,大大丰富了黄土高原东南边缘地带细石器文化谱系,更新世末期黄河中游地区人类的生业形态和自然环境变迁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演进关系,进一步系统地研究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的起源,黄河中游地区旧石器向中石器、中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提供了准确科学依据。据此,我们认为中石器时代末期,与老官台文化衔接,我们把华胥氏所处的时代,界定为2万年至1万前这个时空范围,中石器时向下发展为老官台文化,老官台文化向下发展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这样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在事实和理论上是可以成立的。
“五帝三皇神圣事”,神话传说是历史的影子,“神话为包含‘真理的核’,剥去外壳,其真相才能大白”⑧
石兴邦先生认为:“世界上各个民族,特别是具有古老传统文化沉积丰富的国家民族,追溯到她的历史源头,都有一个神话似的传说时代。因为在文明产生前没有文字记载,只有靠口头传说将他们认为熟悉的重要的事情代代口传下去。这些史料,我们称它们为‘影史’,不是虚拟的,而是在一些真实的历史素材上的映象,具有依据的”⑨
关于华胥氏及其子女伏羲氏、女娲的记述不少。从《轩辕本纪》、《黄帝·列子篇》、《补史记·三皇本纪》、《太平御览》等典籍均有追记。其中有些典籍对华胥氏之国或华胥氏陵具体位置有记载。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子》中云:“华胥之国在弇洲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里……”。河南省淮阳县《淮阳名胜》云:“古时候我国西北的华胥氏之国,是华胥氏居住的地方”。《太平环宇记》曰:“蓝田县三皇旧居,境内有华胥氏陵。”《陕西通志》中说:“羲母(华胥氏)陵在蓝田县北三十五里”。《蓝田县志》:“蓝田县内有华胥陵,是称三皇故居”。诸多记载与 蓝田县境内的考古学文化是可以相互对应的。华胥之国或华胥氏族团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凭空虚拟或者虚构的。
我们既然把华胥国或族团界定在前仰韶文化时期,即中石器时代末向新石器时代过度时期,那么当时华胥氏国或族团是怎么样一种社会形态呢?我们认为,华胥氏所处的社会状态,是以狩猎为主的采集生活兼而有之,是定居生活的前身。原始农业萌芽,当时人类不仅发明了陶器,而且石器从打制开始磨制,大型石铲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可以证之。
宋代《太平御览》卷78引汉代的《诗纬含神雾》载:“大迹出雷泽,华胥氏履之,生伏羲。”又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云:“太昊疱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而王,母曰华胥,履大迹于雷泽,而生疱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竹书纪年·前篇》曰:”太昊之母,居华胥氏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切绕之,固而始娠。生帝于成纪,以木德王,为风姓。”《帝王世纪》云:“庖羲氏母曰华胥氏。燧人氏之世,有大人迹,履之而生庖羲氏”。
考稽诸多记载,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华胥氏时代群婚制度行将崩溃,对偶婚状态伊始,上述典籍,‘华胥氏履大迹’等,均是这种婚姻状态的反映,就是由群婚向对偶婚姻转变的开始。到了仰韶文化时期,群婚已经成为残存的旧习,对偶婚则成为当时的主要婚姻制度。
“群婚是一氏族男子同一氏族女子交配,群婚也是族外婚,所生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氏族的血统只能从母亲方面来确定,只能承认母系。同一始祖母生下的后代,便形成一个氏族,这样的氏族叫做母系氏族。对偶婚是在群婚制中习惯形成的暂时对偶同居发展起来的,逐渐形成一男一女结为配偶的关系。对偶婚关系下的夫妻不是独占的同居,两性的结合仍然比较松散,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情况依然存在……”⑩
华胥氏所处时代背景,从社会性质上讲,是由中石器(细石器)时代末向新石器时代初期过渡阶段;从婚姻制度上讲,群婚行将解体,对偶婚初始形成。华胥氏正好处于这一时段的历史交替时期。所以华胥氏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先祖地位,华胥氏生伏羲、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黄二帝。华胥氏因此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是华夏之根,民族之母。华胥陵是全宇宙华人的祖根所在地。从华胥到华夏,从华夏到中华,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华胥氏是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开山鼻祖。
【附注】
①魏嵩山:《华夏族名的由来及其演变历史》内容提要‘炎帝·姜炎文化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9月
②《华夏之源》‘西安晚报’——2006年11月
③毛泽东:贺新郎——《读史》——1964年。
④周春茂:《大荔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位置种族特征及其意义》‘陕西省文物科研成果汇报会论文选集’——1981年
⑤巩启明:《关于仰韶文化的几个问题》‘陕西省文物科研成果汇报会论文选集’——1981年。
⑥张瑞岭:《试论渭水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陕西省文物科研成果汇报论文选集’——1981年
⑦陕西省考古所:《宜川县龙王山遗址考古》‘考古年报’——2006年12月,
⑧林惠祥:《民俗学》‘商务印刷馆’——人信库17页。
⑨《华夏之源申遗在即》‘西安晚报’——2006年11月16日。
⑩同⑤
【作者简介】
郑春诚 王威,陕西省考古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