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寅
一
这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史可查、有踪迹可寻、有功劳可述、有传说可讲、有诗歌颂扬、有碑石记载、有陵墓可祭祀的第壹位母亲。
她就是前仰韶文化时期的中华历史上第壹位母系原始部落的首领华胥氏,她也是照耀千秋的中华太极图、八卦的创始人伏羲和乐器的创造者女娲的生母,是人文初祖炎黄二帝的远祖母。
历史经常和人们开着各种各样的玩笑。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华民族也许是太古老太伟大了,作为连接世界东西方文明丝绸之路出发点的古长安的历史也许是太悠久太灿烂了,以至于被称之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方阵以及那精美绝伦的铜车马,居然在地下沉睡了两千余年,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几位农民打井时才被发现,如今成为世界旅游热点;那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的出发点、曾经无比辉煌的秦汉王朝的陪都、一代雄杰汉武帝曾70余次来此避暑、处理政务的甘泉宫,开辟丝绸之路第壹人张骞、远嫁匈奴和亲的一代美人王昭君等都是从这里出发前往西域和匈奴的,如今这里却冷冷清清,门可落雀。那绵延1800余里、无比宏伟的秦直道仍然被淹没在崇山峻岭之中,很少有人问津;那被誉为世界佛都的法门寺佛祖舍利以及那大量的国宝级文物,被大唐帝国深埋在佛塔之下,要不是1984年那场连绵秋雨将半边佛塔下塌,兴许那些无比瑰丽的稀世 珍宝至今还埋在地下;还有那历朝历代每年清明节进行国祭、被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尊为“人文初祖”的黄帝陵,上世纪七十年代,仍然破败不堪,只有那无比巨大的轩辕手植柏和桥山上那八万余株荫天蔽日的古柏在向人们述说着昔日黄帝大战蚩尤、发明指南车、创造文字、统一华夏、推进婚姻文明、发展农耕生产的伟大功绩,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中央领导、国务院和陕西省的重视下,黄帝陵才大兴土木,修葺一新,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弘扬中华文明的圣地。
兵马俑、甘泉宫、秦直道、法门寺、黄帝陵尚且如此,那作为中华始母的华胥氏及其陵墓也许因为时间过于遥远,也许因为曾经作为周秦汉唐等13朝古都的古长安文物遗迹过于密集,也许因为近代中国积贫积弱、连年战乱,人们顾此失彼,使中华第壹始母及其陵墓一度受到冷漠、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或者在海内外知者不多的境遇就可想而知了。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脍炙人口的《琵琶行》中,在写到“大珠小珠落玉盘”、“名数教坊第壹部”的琵琶歌女时,琵琶歌女“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这个“虾蟆陵”就是指汉代第壹大儒董仲舒墓,在今日西安市和平门内西侧约一百余米处。因为董仲舒的历史地位,汉皇 家勒石立碑,规定文武官员在此必须下马,当地百姓将此陵称为“下马陵”。因“下马”与“虾蟆”字音相近,久而久之,有人将“下马陵”叫成“虾蟆陵”了。琵琶歌女如是说,大诗人白居易也未假思索,以讹传讹,便将“虾蟆陵”写进这首名传千古的诗作中了。令人遗憾的是,董仲舒墓至今还被部队干休所占据着,院中仅留有一块很小的墓堆和墓碑。
二
盛世修志,国强怀祖。事实上,我们中华民族始终和一个最为耀眼、最为激荡人心的汉字——“华”字有着千丝万缕、血浓于水、形影不离、难以割舍的情怀。那就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有史可查、有根可寻第壹位伟大的母亲取了一个最为美丽、最为动人、最为吉祥、最为光彩照人、最为充满理想和诗意的名字——华胥氏。而且这一伟大的名字,衍生出一串串珍珠般的令人陶醉、倍感亲切、有着鲜明民族标志和靓丽的词汇:华夏、华人、华山、华族、华语、华服、华章、华表、华灯、华裔、华侨、华胄等等,这些五彩缤纷、绚丽多姿、个性鲜明、掷地有声、万华归一的词汇,中华民族之谓也,中华民族之举也,中华民族始祖母华胥氏之后也。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其势若巍巍华山、莽莽昆仑,任凭风霜雷电轰击,贫贱不移,威武不屈,雄立于世界东方;其状如滔滔黄河、汹涌长江,任凭惊涛骇浪拍打,宠辱不惊,生生不息,奔腾于苍茫大地。辛亥革命推 翻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后,孙 中山将新建立的国名取为“中华民国”。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滔滔江河,必有其源。参天大树,必有其根。
蓝田北枕骊山,南依秦岭,玉山逶迤,灞水中穿,气候温润,林木茂盛,是适宜原始人生存的最佳之地。大诗人杜甫在此发出“蓝水远从天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的吟唱。王维在輞川别墅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佳句。李商隐有“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赞唱。1964年,在蓝田境内的公王岭发现了距今一百万年前的女性猿人头盖骨,成为轰动世界的大新闻。因此,可以说在如此美好的环境中,中华始母华胥氏在此创立华胥国、养育伏羲和女娲的传说和记载是十分可信的。
翻阅卷帙浩瀚的中华典籍,探本溯源,有关华胥氏、华胥国以及华胥氏的亲生子女伏羲和女娲的记载,在《山海经》《太平寰宇记》《春秋世谱》《太平御览》中有,在《竹书纪年》《陕西通志》《蓝田县志》《淮南子》中有,在《列子.黄帝篇》《淮阳名胜》《羲母庙碑》《补史记.三皇本纪》等史书中都有记载,而且是那样明确,是那样一致,真凭实据,言之凿凿,似乎在向人们反复提示,在中华民族实施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千万莫要忘记了这位中华民族第壹母亲的历史功绩哟!
据《蓝田县志》记载:“华胥渚,在县北三十五里,伏羲母居地。今华胥沟、华胥窰枯枣树、毓圣桥俱存。”《陕西通志》云:“三皇祠在蓝田县北三十里,祭祀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盖伏羲氏、女娲氏皆华胥氏所生,故祀于故里。”
据《山海经》记载:“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意思是华胥与巨人交媾,生下了伏羲。”《诗纬含神雾》载:“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春秋世谱》载:“华胥氏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娲。”另据《钢鋻》记载:“伏羲居华胥渚。”渚者,水中间的小块陆地也。泽者,聚水的地方也。就是说,华胥氏、伏羲、女娲都是生长在靠近水的地方。
在蓝田县华胥镇东约二里许有个宋家村,村边有一条发源自骊山南麓流经宋家村注入灞河的小河流,名叫华胥河。此处靠山临水,通风向阳,正是原始部落的宜居之地。村中一座高大古老的崖畔上,有窑洞的痕迹,相传为华胥氏履大人迹后,感虹而生伏羲和女娲的窑洞,人称华胥洞。在华胥河上有两座桥,东曰毓圣桥,西曰遇仙桥,相传是华胥妊娠伏羲和女娲走过的桥。
华胥氏死后葬于距华胥镇东约一华里的孟村,陵墓雄伟高大,庄严肃穆,呈长方形,原高20米,长80米,宽60米。陵墓北枕骊山,面临灞水,隔河与白鹿原相望,是一块依山傍水、面向太阳的风水宝 地。陵墓周围松柏参天,花木茂盛,陵前立有一块石碑,碑楼上镶嵌“古华胥”三字。石碑旁有一棵高大而古老的皂角树,树洞内可坐四五个人打 牌下棋,足见树干的粗壮、树龄的久远。树上悬挂着一口大钟,为祭祀时用。陵前香火旺盛,常年祭祀不断。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座历经数千年的中华始母的陵墓,竟然在近三十年来遭到严重破坏,有人在此肆意取土,砍伐树木,滥建房屋,使陵墓仅存一角土台,甚至还有愈演愈烈之势,悲夫!
在宋家村西北有块高大平整的田地,相传是伏羲的画卦台,上管天文、下管地理的八卦就是在这里演绎出来的。在宋家村不远处有个雷家庄,相传就是史书记载的雷泽,是伏羲的出生地。在宋家村内,至今还保存着记述三皇功绩的石碑,中间刻有“古华胥”三个楷书大字。碑的左边刻有“伏羲肇娠”,意为华胥妊娠伏羲、女娲之事。右边刻有“黄帝梦游”四字,意为黄帝梦游华胥国而受到启发,使天下大治的故事。
三
据《列子.黄帝》中记载,黄帝即位三十年,忧天下之不治,昼寝而梦,游于华胥之国,茅塞顿开。黄帝梦中的华胥国是什么景象呢?“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道,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砍挞无伤痛,指的摘无痟痒;乘空如履实,寝宿若处床;云雾不碍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躓其步,神行而已……”
黄帝梦醒后,梦定思梦,幡然醒悟,茅塞顿开,由此深闇养身治国之道。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由此可见,华胥国所见所闻,正好是黄帝理想中的处世之道和治国范本,给人有诸多启迪。
已故中国作协副主席、以长篇小说《白鹿原》闻名于世的著 名作家陈忠实说,他家住白鹿原,离华胥镇仅仅一河之隔,他于1953年至1955年在华胥镇读完高小,对这一带风土人情和地理环境比较熟悉,由此沿灞河顺流而下往西不过十公里,便是中国第二座史前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距今六千余年。半坡遗址出土的一只红色陶盆内侧,彩绘着一幅人面鱼纹图案,精美极了。陈忠实说:“华胥氏创造的华胥国里的生活景象和生活形态,不是人间仙境,而是仙境里的人间。”“黄帝的这个梦,无疑是他理想中要构建的社会图腾。”
综上所述,蓝田县华胥镇一带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胥氏及其子女伏羲和女娲的故里,是华胥氏的陵寝地和古华胥国的核心地带,属于仰韶文化时期。华胥氏是中华民族有记载的第壹位母亲和母系氏族首领,是华夏之根,是海内外公认的“人文初祖”炎黄二帝和蚩尤的远祖母,是全世界龙的传人的根脉所在。从华胥到华夏,从华夏到中华,从三皇五帝到周秦汉唐,从宋元明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一条波澜壮阔、一脉相承、生生不息、雄立世界东方、光芒万丈的中华民族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同根同源的血脉情怀。因此,华胥文化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
从海内外一些文史专家研究成果以及大量的史书记载来看,华胥文化的主要特点和对人类历史文明的主要贡献是:华胥氏以“花”作为图腾,崇拜花蕊,希望自己部落的成员能够像花儿一样,不断地开花结果,发展壮大;华胥氏部落的成员人人爱花,各展其美,国无帅长,民无私欲,崇拜自然,和谐相处;制嫁娶之规,使远古人逐渐摆脱乱婚、群婚的原始状态;发明用渔网捕鱼,鼓励打猎,成为畜牧文化的源头;作书契代替结绳,发明了简单的文字符号;发明了石斧、骨针、竹箭等简单的劳动工具,用于抵御野兽的侵袭和打猎之用,保证最基本的生存;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方之气,从不同方位不同的音韵中受到启发,首创八卦,被后人发展为《周易》,成为万世科学文明之祖;女娲始作笙簧,有天籁之音,成为中华音乐的起源。
凡此种种,都充分说明华胥是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始祖母,华胥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是国人所称道的和谐理想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连被国人尊为“万世师表”的曲阜孔庙的礼器上都赫然记载着“追惟太古,华胥生皇雄,颜母育孔宝,俱制元道,百王不改。”大意是说,追溯中华古代历史,华胥氏养育了伏羲,孔子的母亲颜氏养育了孔子,他们制定了适宜于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道德准则,后世是不能随意更改、必须遵循的。”由此足见华胥氏的历史功绩。
不仅如此,从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勃、刘禹锡、李商隐、陆游、辛弃疾等历代大诗人的诗作中,对华胥氏及华胥国进行过热情洋溢的咏赞。王维在《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中写道:“唐尧后兮稷契臣,匝宇宙兮华胥人。尽九服兮皆四邻,干降瑞兮坤降珍。”李群玉在《昼寐》一诗中写道:“正作庄生蝶,谁知惠子鱼。人间无乐事,直拟到华胥。”吴融在《便殿候对》中写道:“宣呼昼入蕊珠宫,玉女窗扉薄雾浓。待得华胥春梦觉,半竿斜日下厢风。”由此可见,这些富有丰富想象力的大诗人们也把华胥氏及其华胥国当成他们理想的精神境界加以描写和咏叹。这真是“风声水声閟清都,梦中令人羡华胥”啊!
四
天旋地转归正道,寻根祭祖追龙脉。
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文化部委派王振铎特派专员赴蓝田专程考察古华胥国遗址,指示当地政府:“好好保护华胥陵,这是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许多专家学者季羡林、石兴邦、楼宇烈、赵朝洪、曹定云、任本命、王翰章等相继撰文题词,呼吁保护中华始母华胥陵。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令人欣喜的是,从2006年起,恢复中断了80余年的每年二月二龙抬头祭祀中华始母华胥陵的大型纪念活动。这是慎终追远、得天应时、怀念祖先、恢弘士气、激励后辈的有识之举。这一天,全球约有五万华人出席了公祭华胥陵活动,规模极其宏大,场面极其热烈,人们极其振奋。这一活动对于将中华民族的历史向前推移得到了共同认知。全国著 名考古学家石兴邦说:“纪念华胥氏,承认她是中华历史的开端,是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从而把传统的古史系统大大地向前推进了,这对正确认识我国古代社会和坚定文明古国的信念,都有其十分重大的意义。”
长期从事华胥氏文化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曹定云教授说:“华胥氏名号破解了,华胥氏实体找到了,包括蓝田在内的许多华胥氏部落遗存被证实了,这三件大事对于华胥氏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奋向前,将华胥氏的历史发扬广大。”
2016年3月,由华胥文化发展公司董事长、青年企业家李奇发起筹办的以“寻根华胥”为主题的首届华胥文化论坛在西安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社会科学院、陕西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以及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共计20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旁征博引、谈古论今、深入研讨,形成了在华胥文化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华胥宣言》。其主要内容是: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位于西安市蓝田县的华胥陵是中华民族的母亲陵;华胥氏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先祖;从华胥到华夏,从华夏到中华,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与会专家学者还一致呼吁:抢救、保护、研究、开发、弘扬华胥文化迫在眉睫,对于凝聚民族精神、实现文化复兴、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
公元2018年3月18日,农历二月二日,我有幸应邀出席戊戌年龙抬头华胥陵祭祀祈福大典。会场内外插满了各种各样的龙旗和彩旗,升起了巨大的彩色气球。在“华胥陵”碑前布置好庄严肃穆的祭坛和香案。一大早,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穿着特制的盛装,敲着锣鼓,打着彩旗,组成一个个整齐的方阵,陆续进入会场。附近的乡亲们一个个满面春风,扶老携幼,潮水般地向主会场涌来。各种各样卖小吃的、做小生意的、卖小孩玩具的,或开着面包车、或蹬着三轮摩托车、或骑着电动车,早早地占据了街道两旁的摊位。华胥镇人山人海、接踵摩肩、热闹非凡。这也是当地群众一年之中最开心的日子。
农历二月二,是传说中龙的吉日。二月二,龙抬头。从节气上看,这一天,是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春风浩荡,麦苗反青,百鸟歌唱,鲜花盛开的时节。在关中地区,家家户户都有炸油食、炒黄豆、走亲访友的习俗。农谚说:“龙王天空震环球,万物复苏穿新装。杂豆咯嘣唤心灵,提前下地去耕种。”
这一天,也是几千年来祭祀中华始母华胥氏的日子。人们借祭祀华胥,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安康和顺。历史上每年到这一天,在华胥陵前都有大型祭祀活动。这种祭祀活动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因为战乱而中断。日前,考古学家在华胥陵前钻探,发现了明代大型祭祀活动的痕迹。
今年二月二的前两天,西安地区春雨绵绵,淋淋沥沥,下个不停。主办方耽心祭祀华胥这一天继续下雨,给出席祭祀仪式的群众和嘉宾带来不便,提前准备了大量的雨伞和雨衣。谁知到了这一天清晨,风停雨住,万物葱翠,空气异常清新。人们说,华胥氏不愧是中华始母,她处处爱民,时时为百姓操心,关键时刻显了灵。你看,田野里麦苗青青,春风荡漾,鲜花盛开,鸟儿欢快地飞翔着、歌唱着,似乎也在为祭祀大典助兴!
上午9时50分,祭祀大典开始。陕西电视台两名著 名主持人用宏亮的声音,郑重地介绍华胥氏的伟大功绩及其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宣读本次大典的主题,依次介绍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学者、应邀嘉宾。他们中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有国务院新闻办移动新媒体总编辑,有美国著 名国际经济智库设计师,有美籍华人、国际事务专家,有加拿大陕西同乡会会长,有全国著 名作家,有来自华胥、伏羲、女娲活动过的甘肃、河南、四川、山东等地的代表以及陕西省的各界领导和新闻媒体的记者。
中华自古为礼仪之邦,对于国之大事,如祭天祭地祭祖宗,都有严格的礼仪规定。《周礼》中设有肆师之职,掌管国祭之礼。唐代专门设有和兵部、吏部、户部同等地位的礼部,掌管礼仪、祭祀、贡举之政,规定“三皇五帝以前帝王、三皇、五帝、周文王、周武王、汉高祖”等属于国祭范畴。对于国祭范畴的服饰、礼品、鼓乐,主祭人员等都有严格规定。华胥氏为中华民族公认的始祖母,属于三皇五帝以前的帝王范畴,其祭祀规模之大、礼仪之隆重可想而知。
10时整,全体祭祀人员脱帽肃立,向中华民族始祖母华胥氏及华胥陵静默致意。
接着,击鼓鸣钟,告慰先祖英灵,告慰海内外华夏儿女,告慰后辈子孙:此时此刻,我们正在隆重祭祀中华民族的第壹位始祖母。这是一面直径两米多高的大鼓,重锤敲击34下,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全体华夏儿女。
击鼓34下之后,鸣钟9次。这是一尊两米多高的大钟,九鼎大吕,撞击九次,象征九州,声音洪亮,余音悠远。这声音在华胥陵上空回荡,穿越白鹿原、玉山、輞川、蓝关,飞越三秦,飞越神州大地,似乎在告诉人们,在举国上下为实现中华梦想而努力奋斗的时候,莫要忘记寻踪追根,弘扬中华人文始母的创业精神哟!
接着,由主祭人、本次活动的组织者、华胥文化发展公司董事长李奇沐手上香,三炷香各高一米多,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三炷香续接着上古,下连着子孙后代,青烟袅袅,不绝如缕,生生不息,繁衍壮大,雄踞世界之林。
再由出席公祭活动的各路代表每组六人,按传统礼仪分九次向华胥陵进行九献礼,献玄酒、鲜花蒂、献毛血、献大羹、献丝帛、献汎酒、献进熟、献胙肉、献玉璧。九天九地,九拜九祭,九九归一,衷心祝愿中华始母华胥氏及其子女伏羲、女娲和炎帝、黄帝及其后辈子孙的在天之灵如凤凰涅槃,生生不灭,如日月星辰,永放光芒,永远保佑中华儿女强盛和睦,代代相传。
整个祭祀活动庄严肃穆,隆重热烈,洋溢着华夏儿女躬逢盛世、寻根怀祖、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的优秀传统美德,我和所有参祭者一样,心情感到万分激动、无比振奋。
当日下午,在西安浐灞锦江国际大酒店亚洲厅召开了华胥文化与国家软实力研讨会,来自美国、加拿大、北京、上海、和全国各地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有十多位作了精彩发言。
与会专家学者引经据典,怀古思今,站在未来,谋划今天,一致认为在当前祭祀华胥、研究华胥、继承华胥,一定要以习 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华胥文化与国家软实力结合起来,与一带一路、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美丽新乡村战略结合起来,与“陕西是根、延安是魂”以及炎黄文化、周秦汉唐文化、延安红色文化结合起来,增强对中华始母和华胥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贡献力量!
与会的专家学者还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大家不约而同地对华胥文化发展公司董事长李奇给予很高评价。认为他对于中华民族始母华胥氏的宣传研究能有如此清醒的认识,有如此博大的气魄和奉献精神是令人称道的。他的这种华胥梦、民族梦、中华梦一定会得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因为华胥氏是中华始母,是民族始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是国之大事,单凭一位青年企业家的赤诚和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就应该向当年支持黄帝陵工程那样,建立有权 威有号召力的华胥陵基金会,对华胥陵的建设和祭祀活动进行统一规划,真正将华胥陵建成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精神宝库,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简介】
李敬寅,陕西省委宣传部助理巡视员,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业余喜欢文学和书画创作,著有《古城大潮》《春华秋实》《国画家罗国士》《李敬寅书画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