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昙
据许多史书记载,中国上古时有过一个华胥国,且有遗址存在。《陕西通志》中说:“羲母(风华胥)陵在蓝田县北三十五里。”《蓝田县志》中说“蓝田县内有华胥氏陵,史称三皇故居。”根据这些记载,华胥陵遗址就在今华胥镇宋家村。宋家村至今还保留着一通记载三皇功绩的古石碑,在碑的上方正中,刻有“古华胥”三个阴文,左边刻有“伏羲肇娠”,右边刻有“黄帝梦游”字样。所以这里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和文明开启的发祥地。所谓的华胥国,并不是完整的国家机构,实际是一个氏族部落,是母系原始社会人类生存的一种形式,古华胥国是生活在关中平原的一个氏族部落,是以蓝田县为中心,包括临潼、长安等地区,是中国人类重要的发源地,75万年前的“蓝田人”就是证据。到了华胥时代,这里开启了中国文明的曙光。“华胥国”又称“神仙国”,实际上是人类社会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表现,这时人类社会有了很大的进步,呈现出文明的景象。从那时起,古华胥国的先民们,就创建了无比辉煌 文化。正如魏朝鹏先生所说:留在西安市蓝田县的华胥国遗址——这颗在地球的分割线上,闪烁了近万年的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进行生息繁衍和文化活动的发祥地;我们中华民族开始生存和发展的摇篮。他那熠熠的闪光,照耀着中国,照耀着世界。中华的华,华夏的华,都是来自“华胥”,中国的人类历史,从华胥到伏羲、神农、黄帝,以至千秋万代,都是一脉相承,根在华胥。
黄帝与华胥氏一脉相承
据史籍记载,华胥生伏羲,伏羲生少典,少典生炎帝、黄帝。到了黄帝时代,各部落实现联盟,形成华夏民族,中国人类就是由这样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华胥氏是老祖宗,是中华民族的根。
再从华胥、伏羲、神农、黄帝曾建都陈仓这一事实来看,更说明了他们是一脉相承,关系密切。
传说古华胥国以蓝田为中心,后来发展到整个关中平原,建都于陈仓。
伏羲生于成纪(陈起)。注1、徒治陈仓。注2,都于陈,注3。
根据梁元帝萧绛所撰《金楼子》说:“太昊庖羲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氏之世,有大人迹于雷泽,华胥履之,生庖羲,人首蛇身,有圣德,燧人氏没,疱羲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之先,都陈。”这里不只记载了伏羲的身世,还交代了他为王天下,建都陈仓的事实。据辛怡华、王科社《陈仓地名源于伏羲》一文考证:陈字初意兼有虹、雷、电的形象及意义,代表上天,上天即苍天,陈仓郡为陈苍,陈仓(苍)一词正是伏羲在宝鸡地区活动的遗痕,故陈仑者,天神苍帝也。仓即苍帝伏羲,伏羲亦名苍帝,陈仓即伏羲的另一种称谓。注4
《竹书纪年前编》载“(神龙)元年即位居陈。《帝王世纪》中记载:”神农氏,姜难也,母曰任姒,有虫乔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农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都于陈……。“这些史籍都记载有神农炎帝继伏羲建都陈仓这一事实。
根据史籍和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存,炎帝部落是从渭水流域地区发祥成长起来的。炎帝生于今宝鸡市姜水一带,黄帝生于陕北黄土高原。炎黄二帝发迹于渭水和洛河流域,主要活动在关中地区,陈仓又是古人类发群地,他们在这里建都理所当然。
《路史疏仡记》中说:“有熊氏,少典之子,王承填而土色尚黄,天子号之,黄帝身五十二战,而天下大服,乃达四面,广能贤,精功务德,秉教乘刚,而都于陈。“杨东晨《炎黄故地考》一文中说:“《大戴礼帝系》云:少典产轩辕,是为黄帝。《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帝王世纪》云: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这里的有熊氏、轩辕之丘非河南新郑,而日旨上邽之有熊氏。《水经注渭水》云:轩辕之丘,在上邽。(上邽在甘肃天水,渭水上游,系少典氏族的大本营,渭水下流有下邽)。注5
根据这些记载,伏羲、炎帝、黄帝这都在陈仓建过都,还有华胥国也在此建过都,说明他们是一脉相承。据当代学者何光岳研究考证,炎黄均为太昊伏羲氏的后代,这都道明了他们上下传承的关系。
黄帝考察华胥国
根据《云笈七签》卷一百集,唐王罐《轩辕本纪》中讲:“黄帝游华胥国,此国乃神仙国也。”《列子黄帝篇》中也有黄帝梦游华胥国的记载。无论是游还是梦游,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黄帝对华胥国有很好的印象,认为值得学习和借鉴。
黄帝在平定了“四帝”以后,着手建立天国,就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美好的国家,这个国家应是什么样子,他心中无数,于是想到上古时出现过一个文明的华胥国,传说华胥国是个神仙国,也就是说是一个文明的国家,这正是他所追求的目标。虽然华胥国早已不存在,但其优良传统会流传下来,于是他便到曾是古华胥国的地方,进行了一番考察。从当时黄帝活动的情况看,黄帝主要活动在渭河以北,距渭河南的华胥国旧址也不远,亲自考察也是很方便的。按传说是梦游,梦见华胥国当时的情景。我认为,从所描述华胥国的具体情况来看,具体又真实,应是他考察的收获,所以说不是梦游。黄帝对华胥国的民风民俗以及管理方法都进行了一番考察,他希望能从华胥国的发展模式之中,获取到借鉴的方法和材料,以便治理好自己要建立的国家。
黄帝在考察了华胥国之后,对于华胥国先民们的发展状态,久久不能忘怀,梦寐以求的希望能够复兴她。对此,在《列子黄帝篇》中,进行了具体追记:
“(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翕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离)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已,不知疏物,故无所爱赠。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摘无痛痒。乘空如履实,初虚(宿)若处床。云雾不碍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
这段话交代了华胥国的具体位置,还记述了优良的民风民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很文明的景象,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社会。他就是按照这样的模式,治理自己的国家,许多事实也证明,黄帝确实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文明的国家。
黄帝亲自写的《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黄帝说:“余闻上古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敞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他说的上古真人,与华胥国之先民是一致的,是文明高尚的,从这些内容中,黄帝对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急切追求和向往,得到进一步的证明。
从黄帝考察华胥国这一事实来看,中国文明兴起于古华胥国,到了黄帝时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黄帝在华胥国故土升天
据史书记载,黄帝是在鼎胡(湖)上天的,乘黄龙升天,就是说在鼎湖这个地方去世的,乘龙升天如同当今人去世是“驾鹤仙游“一样,都是一种美好的祝愿。
《通鉴外记》说:(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隅,鼎成崩焉,其臣左彻取衣寇几杖而庙祀之。“《史记封禅书》和《汉书郊祀志》中都说:……黄帝采首山铜铸于荆山,鼎既成,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胡(湖),其号曰鸟号。《路史疏仡纪黄帝》中也说,黄帝从首山采铜,在荆山之阳铸为三鼎,鼎成而黄帝仙化,埋葬在上郡阳周的桥山。这些记载,都说黄帝在首阳山采铜,在荆山铸鼎,在鼎湖去世的。首山、荆山和鼎湖都与黄帝关系密切,所以必须弄清这三个地方的位置。
首山即首阳山,在今西安市西南秦岭北侧:荆山,就是现在的荆山原,呈东西走向,从富平县经阎良区到三原县,荆山主体在今西安市阎良区,荆山之阳就在今阎良区,这是黄帝铸鼎的地方。从首阳山采铜,到荆山铸鼎,相距不甚远,也是合理的。
那么黄帝升天的鼎胡在哪里?据史书所言:“鼎湖宫,在湖城县界。又一说在蓝田,有亭。昔黄帝采首山铜以铸鼎,鼎成,有龙下,迎帝仙去,小臣攀龙髯而上者七十之人。汉武帝于此建宫。“说的是汉武帝因黄帝的传说,幕其名而令建“鼎湖宫”,也命名该宫,《地理志》:“湖(鼎胡)本在京兆(即西安)”。“鼎湖延寿宫遗址在蓝田县焦岱镇。原注文在蓝田极为正确。《贞松堂集古遗文》卷十三集有‘蓝田鼎湖宫行镫‘、《秦流瓦当文字》卷一有“鼎湖延寿宫”瓦、‘鼎湖延寿保’瓦等字。1958年在蓝田县焦岱镇发现了“鼎湖宫遗址“,位于蓝田县焦岱镇村西南100米的焦岱河第二阶地,遗址面积东西1500米,南北1000米,文化层1-4米,出土了泥质红陶绳纹布板瓦、简瓦等多件,特别是发现了灰陶鼎湖延寿宫瓦当3式。《汉代长安词典》一书中解释:”鼎湖宫,西汉离宫。汉武帝时营造,位于上林苑东南边界,相传黄帝在此筹鼎,鼎成后,天上有龙降临,迎黄帝上仙。……汉武帝因黄帝故事命名该宫,鼎湖宫遗址在今蓝田县焦岱镇。“这些记载都告诉我们,鼎湖在蓝田焦岱,焦岱在古华胥国,黄帝是在这里升天的(去世)。
黄帝为什么在鼎湖升天?因为黄帝晚年的活动中心在今西安市一带,他铸鼎在荆山,仓颉造字台设在长安区郭杜的长里村,他的指挥中心在焦岱,焦岱是他归宿之所。他选择焦岱,也是幕名华胥国,他慕名华胥国,汉武帝幕名他,自然形成了一种传承关系。黄帝在焦岱去世,葬在桥山,桥山是他的故里,也是合乎情理的。
【注释】
注1《帝王世纪》
注2《绎史》卷三
注3《左传·昭公十七年》。
注4《宝鸡历史文化》一书300至302页,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注5《炎帝论》一书61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出版。
【作者简介】
王昙,延安市委党校原副校长